安次环卫:龙河岸畔那抹最美的“橙色”

发布时间:2019-09-23 14:30:24      
摘要:他们迎着第一缕晨曦出门,披着最后一抹晚霞回家,他们用双脚丈量着街道,用双手装扮着安次的容颜。他们,是街角那一抹亮眼却又容易被忽视的...

他们迎着第一缕晨曦出门,披着最后一抹晚霞回家,他们用双脚丈量着街道,用双手装扮着安次的容颜。他们,是街角那一抹亮眼却又容易被忽视的“橙色”,他们就是环卫工作者。龙河岸畔这支1200余人的“橙色”队伍充分发扬“舍我一人脏,换来万人洁”的环卫精神,用实际行动展示着劳动者风范,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最美的人”。

他们是默默奉献的“城市美容师”

“清扫路面看似简单,但也不轻巧。要赶在市民上班前清理完路面,还要巡回检查,随时清理,保持清洁。”李文立是安次环卫机扫队的一名湿扫车司机,早晨6点,当大家还在梦乡的时候,他已经在城区道路上作业了。他的妻子郭新灵同样奋斗在环卫工作岗位上,是清扫一队的队长。因为是“同行”,夫妻二人彼此理解工作的辛劳和不易,二人相互包容、相互帮助,工作干得积极又认真。

图为“洗城”行动现场。

8月28日晚9点,安次区开展秋季夜间“洗城”行动,李文立和郭新灵夫妇准时到岗。“洗城”行动是为了提升主城区道路洁净度,根据气候条件、空气质量等因素开展的集中行动。在确保日常清扫保洁及洒水、洗地、吸尘、路面冲刷等机械化作业的基础上,利用夜间人流量、车流量少的时段,采取洒水车与洗地车“联合作业”的方式,对全区20余条主次干道进行彻底冲洗。“洗城”行动从晚上持续到第二天凌晨,这期间李文立负责湿扫工作,妻子郭新灵负责统筹一队的清扫工作,二人“并肩作战”却未“谋面”。有时候赶上急难险重的工作,二人可能两三天见不到面。环卫工作者们夜以继日的辛勤付出,让城区街道一夜间变得更加干净整洁。

图为雾炮车正在作业。

安次区城区道路清扫保洁作业面积约491万平方米,包括54条主次干道,420条背街里巷,62个无物业小区,57个城中村等。正是因为有了许许多多像李文立、郭新灵夫妇这样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环卫人,街道才更净、城市才更美、群众的笑容才更加灿烂。

他们是美丽乡村的“守护者”

下午1点,仇庄乡宋王务村,环卫工人段付明逐户将村民家门口蓝色小垃圾桶里的垃圾倒进自己的环卫三轮车上,统一将垃圾运送到村里的垃圾集中点,并将垃圾桶外侧认真擦干净,完成这一系列工作后,他才擦擦头上的汗水,一口气喝下了大半瓶水。

图为环卫工人清扫垃圾。

安次区是“小城区、大农村”的区情,农村环卫工作涉及212个村街,每100户配备1名一线保洁员,实现了管理的网格化和精细化,消除了管理盲区和工作盲点,保证了工作实效。安次区为每户村民配备了一个30L的垃圾桶,全区发放垃圾桶8.1万个。同时,在农村区域配备了240升垃圾桶8229个,电动三轮车833辆,人力三轮车478辆,工程作业车6辆,建成垃圾集中点319个,采取垃圾不落地的运营模式,每天由23辆压缩车,对垃圾集中点,公交车式逐点位进行垃圾收集压缩后,直运至垃圾发电厂进行焚烧无害化处理。

图为压缩车收集垃圾。

今年以来,安次区积极总结农村垃圾收运经验,根据村街人口数、垃圾产生量、垃圾桶数以及村街布局,逐步优化了收运路线和频次。一系列举措的深入实施,逐步健全完善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长效管理机制,农村垃圾实现了日产日清,村容村貌得到了有效改善。

他们是积极进取的创新者

“惟进取也,故日新。”创新是发展的源泉活水,安次区环卫局不断创新工作思路,通过人机协同作业、数字化作业等举措不断提高环卫工作效率,实现环境卫生日常管理全覆盖、无缝隙。

图为“城市蜗牛”吸尘车正在作业。

安次区环卫局在全市率先探索实行环卫人机协同作业,改变以往吸尘、洗扫、冲洗、喷雾、道路养护、清扫工人“各自为战”的作业模式,实行统一调度,提高了机械作业效率,降低了一线清扫人员的工作负荷,全面提升了环卫作业质量,确保清理到位。精准对接市数字化平台,针对涉及安次区的环卫案件,及时通过微信群等下达整治任务,严格按时间要求处理反馈到位,确保数字化案件结案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安次区环卫局不断提高作业科技化水平,投入吸扫车、洗地车、“城市蜗牛”吸尘车等环卫机械化设备219辆,实际机扫面积达322万平方米,机械化清扫率达92%。机械化作业减轻了环卫工人的劳动强度,节约了人力资源,提高了清扫效率和标准,成为了维护环境卫生不可或缺的力量。

图为环卫机械车辆集结出发。

甘于平凡,只因情怀如初;超越平凡,却因力量如钢。“安次环卫战队”发扬担当、奉献、创新、服务的精神,为安次发展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在扮靓城乡环境的行动中,有他们播洒的汗水;在谱写建设美丽安次的壮歌中,有他们洪亮的歌声;在推进文明安次的征程中,有他们坚实的步伐,他们是龙河岸畔那抹最亮丽的“橙色”,他们是安次“最美的人”。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