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泓璇:大家好,我是泓璇。很高兴和大家再次相约!今天我们廊坊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邀请到了闻涛心理工作室的王文涛老师和我们共同推出...
泓璇:大家好,我是泓璇。很高兴和大家再次相约!今天我们廊坊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邀请到了闻涛心理工作室的王文涛老师和我们共同推出《家长号》这个栏目。《家长号》主要是面向初中学生家长群体推送的。随着我们国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日益重视,我们也关注到了初中学生面临的各种问题,尤其是学习的压力,我个人也深有感触。我和朋友在一起聊天的时候,经常听到他们吐槽自己的孩子在学习方面怎么怎么不积极,怎么怎么不主动,现在的孩子简直太不好管了!那涛姐,您在心理学方面已经积累了十几年的专业经验,那您怎么看初中阶段孩子出现的这些问题呢?
王文涛:泓璇好!大家好!我是文涛,很高兴能够有机会和家长朋友们在这里进行共享。近几年呢我们一直在初中学校做中学生心理训练的教学实践,通过孩子们呈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心理动力呀,我能够深深的感受到家长朋友们对教育孩子所付出的那份责任和努力!这一点呢让我深感敬佩。同时,我们也能够体会到家长们在付出这份努力的过程当中,所遭遇到的瓶颈和困惑!就像泓璇刚刚你说的,这个学生学习不主动的问题让很多家长感到非常抓狂,不知道该怎么做,好像这个孩子他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他不知道给谁在学习。而且现在并不少见的孩子都或多或少的出现了一种拒绝或者是厌学的情绪。在这种情绪状态下这孩子们他所产生的各种表现,简直说让我们家长就是无所适从。比如说有的家长会觉得这孩子怎么这么懒呢?你看他每天该上学也上学,该放学也放学,但是他不学,只要一考试就是排名倒数。还有的孩子在学业上是能偷懒儿就偷懒儿,能省事儿就省事儿,作业靠抄、考试靠蒙。家长吼两句,他给你做的样子,转脸他该干嘛就干嘛。还有的孩子我就干脆躺倒,不学了,干嘛去了?到网上找自我去了。
泓璇:唉,涛姐说到这儿,我想起我朋友的一个孩子,他一上学就发烧,然后说回家休息吧,他就没事儿了,可是再一去上学呢,他又发烧!您看这种情况算不算厌学呢?
王文涛:你说这个情况,可以说是最有意思的一种厌学反应。他不是说装的啊,他确实是真的会发烧。这是什么呢?这是孩子他内心的那种内在压力,通过这个身体的症状寻求表达和外化的一种状况。除了这个各种各样的厌学行为之外,让家长感到头疼的还有一个学习自制力的问题。比如说疫情期间孩子们都是居家网络学习,孩子们在上网课的时候,有多少孩子他能够进行自我管理,就是我自个儿能管得住我自个儿?真的有太多的家长都在抱怨同一个问题,孩子不够自律看着这个孩子,他坐着上网课呢,其实他会偷偷的把这个手机带在身边儿,他得空他就看一看,得空我就给你翻一翻。家长一个不注意,他就打开对话框和朋友开聊。我们当家长的总不能天天老盯着他,老说他呀!而且青春期的孩子你说多了不敢,说少了不行,最后被孩子搞得焦头烂额!
泓璇:哎,涛姐说到这儿,我又想起我的另外一个朋友,他是大学老师。前两天我们在一块儿聊天,他就提到给学生们上网课,经常遇到他提出问题,然后下面回答的寥寥无几的这种情况,所以他也觉得很无奈!我就想,您看在这种自主学习环境下大学生他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是并不完全具备的。
王文涛:对,还真就这样!其实那个一个孩子的自律性啊就是一个自我管理的能力。如果一个孩子他在生命的早期不能建立起这样一个能力来,那么他在未来的人生中就不得不去处理这样的一个生命的欠缺。现在很多家长呢就特别注重给孩子创造学习条件,但是他这些努力呢往往侧重于给孩子创造外部的一些条件。比如说想方设法让孩子进最好的学校、进最好的班,甚至给孩子购买天价校外培训,忙来忙去,他们却忽略了一点,就是一个孩子他的内在学习动力的养成。
泓璇:那这个内在学习动力怎么理解呢?
王文涛: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一个孩子,他的学习动力也就是说我们说那个学习的内驱力,他属于孩子一个底层的学习能力。其实孩子学习能力,它是由三个部分构成的:一是学习动机,二是学习毅力,三是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而这个学习动机和学习毅力,这才是孩子比较底层的一个学习能力。现在的很多家长,他往往会把这个注意力聚焦在第三点上。他特别看重孩子学习方法,学习策略。但是我们也要能够看到,如果一个孩子他底层的一个基础的学习能力你没能构建起来,你再怎么好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你又能给孩子带来多大的获益呢?是不是现在有很多孩子我学着学着我就不想学了?甚至你再逼着我学, 他之所以不想学,并不仅仅是因为他没能掌握到学习策略、学习方法,他是没有学习动力了。就像一部车,你再好没有油,你动得了吗?
泓璇:那作为家长怎么才能引导和培养孩子的这个能力呢?
王文涛:说到这个问题,我想跟家长朋友们说:一个孩子他的学习动机,他的学习毅力,都和这个孩子的心理发育水平直接相关。也就是说一个孩子他的心理发育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他这个底层学习能力的强或者弱。所以说,家长们需要在如何提升孩子的心理能力上要做一做功课。要知道,一个孩子他的心理发育处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基本上是由他的家庭养育环境所决定的。比如说那些攻击性比较强的父母,就容易养育出脾气暴躁的孩子,而过度控制过度保护的父母呢,往往容易让孩子在行为上习得一个强迫性的倾向。高要求高期待的父母,孩子容易陷入抑郁,所以说父母的养育风格决定着孩子的心理特质。因此一个孩子他的心理成长的任务还是需要还原到家庭这个环境当中来进行的。
泓璇: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推出家长号的一个初衷,对吗?
王文涛:确实是这样的,我们《家长号》的主笔团队,基本上是由一线的心理老师和专业的心理培训师所构成,而且他们都拥有心理学硕士或者是相关的一个专业学历背景,接受过系统的技能培训。我们这个团队,愿意用自己掌握的一些专业知识和积累的一些实践经验,为家长朋友们提供一个视角,借助这个视角,家长们能有更多的机会去看到自己能为孩子的心理赋能,去做一些什么。我们并不能确定这个家长号他是不是正是您需要的,只要您能感觉到能从我们这里拿到一些什么就好!
泓璇:您看我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现在家长们已经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了,可是这个孩子一到自己手里,他就不知道怎么管,这是怎么回事呢?
王文涛:说到管孩子,很多家长认为这是一个技能、技巧问题。其实我更倾向于认为他是一个教育的理念问题。管,你是怎么个管法呢?其实管在某种意义上,它有这个控制的意思。过去的孩子,他的成长体系基本上都是有一个较为固定的框架,家长呢只要遵循这个社会框架的标准来规范孩子就可以了。那时候的家长显得特别权威,说什么就是什么,现在还能行吗?现在一个初中生不配手机,不动电脑的,极少吧?你看,一个小小的芯片,就能把孩子和整个世界都联系起来了。他获取信息的这个载体呀,那是无限庞大的。你想这样一个时代,这样一个背景下,这孩子这个大脑的发育经受着多么丰富的刺激啊!他那个大脑的发达程度,你都难以想象。过去,那家长要是告诉我们,“你要好好学习啊”,我们哪儿敢不听啊!你就得乖乖的好好学习,现在你跟孩子说说试试,你要说“哎呦,你可得好好学习呀,不然将来就瞎了”!你听人孩子怎么说,“怎么就瞎了”?你没看见那么多当老板的都是学渣吗?一个妈妈想让孩子养成简朴的生活价值观,他跟孩子说了,“咱去上学啊,咱可不跟别人比吃比穿的那个都没用”。到孩子那儿,你看人怎么理解呀?人孩子告诉他妈“哎呀,你别说这么好听,你就说你没钱得了”!你看,现在我们给孩子当家长多难呢,经常会被孩子噎个脸红脖子粗,有时候怼的你都喘不上气来。其实这个时候,我们也没有必要觉得脸上挂不住了,尴尬了。虽然说我们作为家长的一个权威,他受到了一个挑战。但是你应该欣慰的是,你的孩子具备了质疑你的能力了。所以说现在当家长,你不但要有爱孩子的愿望,你更要具备爱孩子的能力。那你说这个能力怎么来呀?这就应了在家长圈特别流行的一句话“陪着孩子成长自己”。这就涉及到一个家庭教育策略的升级问题。
泓璇:说到这个升级问题,我想如果再用过去的那种方式方法来教育现在的孩子,那肯定不行,这个时代变化简直太快了!回想这么多年来我是怎么过来的呢?我脑子都发懵!
王文涛:哎呀,我跟你有同感,真的是发展的太快了!用日新月异啊,我觉得都不足以形容。而且这个网络时代它还有一个什么特点呢,就是我们谁也无法预知它会把我们人类带向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带向哪里。我们就只能是这么跟着他走,所以说现在的孩子们,其实他们的成长是承受着很大的一个不确定性的。而且这个不确定性只能靠孩子们自己去面对、去迎战、去探索。这个就是属于他们的一个时代,就是他们生存的一个背景。他们对这个时代的认知和体验,有很多是我们父辈所无法去领受去体会的。一对教授夫妇和女儿发生冲突的时候,就被一个十二岁的女儿这样喊话,“别看你们是教授,你们脑筋已经被锈住了,你们对这个时代简直是一无所知”。你看这说明什么呀?这就说明一个时代,它的发展速度越快,也就相对的拉大了两代人之间的这个代际距离。所以我们现在当父母的和孩子之间的这种隔膜感是很现实,也是很普遍的一个存在。我们做父母的,如果还站在一个指导者的位置上去对孩子指手画脚,那就显得不合时宜了。既然我们无法去预知孩子的未来,那我们就从一个指导者的位置上挪动挪动,我们都搞不清楚的事,我们给人家指导什么去啊?既然要由孩子自己来承担对未来的这种不确定性,那我们就站在旁边好好的去做一个支持者和鼓励者,用这样的身份来陪伴着孩子就好了!
泓璇:我好像理解了这个家庭教育策略的升级是怎么回事了。就是你作为家长,你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为孩子好,去为孩子打算了。
王文涛:真的就是你说的这样!有的家长朋友可能也会说,总说陪伴陪伴,那什么是陪伴呢?怎么陪伴呢?我个人认为,陪伴就是当孩子在他的未知世界里进行探索的时候,他遇到挫折了,遇到困难了,这个时候我们作为家长,能够把自己的支持啊、鼓励啊、理解啊,毫不吝啬的给予自己的孩子就是最好的陪伴!
泓璇:嗯!陪伴呀,就意味着更多的是放手,不过多的去管控,可是每位家长他对自己的孩子都有一种非常高的期待。比如说,成为学霸或者将来有一个很好的未来,那您看这种想法他也不为过呀?
王文涛:确实是,现在很多家长把这个孩子学业成绩也看得过度重要,特希望孩子能够成为学霸,其实成为学霸和赢得人生并不是一回事。就目前的社会现实来看,这个孩子他的分数被赋予了太多的社会意义。一个孩子他只要是能够考试中得高分,那就是一好百好,而分数不理想的孩子,你看他在家长面前,他连大气儿都不敢出,每天活的就跟缺理一样。社会上对分数的这种过度偏执,给我们目前的教育制造了很多盲点。比如说:一个又傲慢又自私的孩子,人家分数考得高,那就是学霸;一个忠厚善良利他合作的孩子,因为成绩表现不突出,成了学渣。这就形成一种社会现象,有的孩子尽管他拿到了一个很高的学历,但这也并不代表着他就拥有了能够很好的去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个能力。实际上名校毕业最终也不能赢得幸福人生的人,那也是大有人在呀。北京大学有一位老教授曾经说过“当代教育培养了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样的人,他是不是人才不敢说,但至少他不能算是社会需要的人才。因为你从他身上你很难看到最基本的一个社会属性,他对社会没有担当,对他人缺乏合作品质,除了利己,他根本就不懂什么是利他。这种人,他可能会有办法挣到很多钱,但是他距离幸福却相去甚远。因为挣钱这件事儿,说到底他只是人的一种生存技能而已,当一个人错把这个生存技能当做人生目标去实践去践行的话,他的生命本身就已经陷入了匮乏之中。家长朋友们可能会说啊,那说来说去,这个社会他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现在这个初中的孩子呀要十年八年之后才能进入社会,那个时候这个社会他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专业人才,我们真的是没有办法去确切的预测。但是有一点,假如一个孩子他的那个底层学习能力能够很好的建构起来,他这个适应性也就具备了。他能适应变化。这个不行,这个不行我学那个呀。那无论这个时代你怎么发展,你的节奏变化的有多快,这孩子他都能跟得上。所以一个社会人才的养成,除去必要的知识储备,心理资本的塑造也是不能被忽视的。你说这些他怎么可能仅仅是一个分数就能赋予的呢?而且我们再看看我们接触过的社会上的各种各样的人才,他们都是怎么胜出的?他必须受得起别人受不了的难为,做得来别人做不了的冷板凳才行。这个能力需要多么强大的心理资本的支持啊!要想让孩子能够稳稳的托起自己的人生,绝不会是只把他培养成一个能考高分的学霸那么简单,人格的塑造才能支持我们的孩子赢在终点!
泓璇:那这个能够赢在终点的能力,您看我理解对不对,就是心理品质的养成。刚才咱们提到的孩子学习不主动、没有毅力,不自律,抗挫能力差,都和孩子的心理因素有关系,还有刚刚您分享的底层学习能力的建构,也是通过培养孩子的心理能力达成的,而且这个能力可以让孩子终身受益!
好了,我们的家长号会陆续推出家长朋友们关心的各种话题。欢迎大家随时关注我们的“网上廊坊”网站和客户端。这期节目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