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关注 > 国内 > 正文

北京定陵出土的3000多件文物将搬进“新家”

发布时间:2014-08-28 08:50:06      来源:凤凰网资讯
摘要:十三陵新建的地下文物库房已经竣工并试运行一年,今年年底将正式启用。北京晨报记者从十三陵特区办事处获悉,从定陵出土的3000多件国宝级文物将搬进4倍大的“新家”。

http://www.lfnrtv.com/uploadfile/2014/0828/20140828085239783.jpg

施工人员正在修缮大红门屋顶瓦面。

http://www.lfnrtv.com/uploadfile/2014/0828/20140828085339224.jpg

明长陵皇家祭祀表演再现了明神宗万历八年奉两宫太皇太后谒祭长陵的盛大场面。

原标题:十三陵国宝年底大搬家

十三陵新建的地下文物库房已经竣工并试运行一年,今年年底将正式启用。北京晨报记者从十三陵特区办事处获悉,从定陵出土的3000多件国宝级文物将搬进4倍大的“新家”。今年,十三陵特区还实施了WiFi建设工程,目前,定陵、长陵、神路三大景区已实现免费WiFi全覆盖。

文物保护

文物年底入住“单间”

夏天的尾巴正施展最后的余威,依山傍水的十三陵景区“热”情高涨。但一旦步入深达数十米的定陵地下宫殿,气温一下子降低了十几度,阴冷肃穆又神秘的气息也扑面而来。

十三陵特区办事处副主任王颖告诉北京晨报记者,定陵是明朝第13位皇帝神宗朱翊钧及两位皇后的合葬墓,也是第一座按照国家计划进行考古发掘的古帝王陵寝。1956年至1958年,考古工作者对定陵进行发掘,随之出土的世所罕见的文物多达3000余件。

如何将这些精美绝伦的文物保护好?王颖说,十三陵新建的文物库房已经竣工并试运行一年,今年年底,3000多件文物将搬进新家。记者了解到,新建文物库房投资3000余万元,总建筑面积达2435平方米,其中文物存放面积770平方米,是原有库房面积的4倍。

文物“娇贵”,需细心呵护。为此,新建文物库房配有先进的消防、安防和空调设备,能满足安全保卫和恒湿、恒温的要求。消防工程使用的环保无害的气体灭火系统,既能在最短时间内扑灭火灾,又不伤害文物。“文物库房具有防震动、视频监控、红外线感应和音频识别功能。”

“另外,原有文物库房内的文物柜架已经陈旧,大部分文物没有囊匣保护。”王颖说,文物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对于每一件藏品,工作人员都按其尺寸,量身打造了定制版文物囊匣。文物保存将做到“一物一柜”、“一物一箱”。北京晨报记者看到,每个囊匣内部都铺上了柔软的棉花垫,即便囊匣不小心被磕碰了,也不会损伤到内部的文物。

王颖说,文物搬进新库后,并不会长期“宅”在家。“定陵展厅和精品厅现在展览的文物有近百件,我们会定期对文物进行轮换,游客明年再来,看到的就是不同的藏品。”

重要田野石刻装红外防盗

十三陵保护范围广,但由于历史原因,一些散落在田野的石刻石件未能进行有效保护,而近来盗窃石刻石件的犯罪活动又十分频繁。为此,十三陵特区对这些石刻石件进行重新普查,建立档案,对其名称、数量、位置重新登记。

“现在,文物盗窃者不仅技术手段高,也很专业,哪个文物具有怎样的价值,他们很清楚。”特区相关负责人向北京晨报记者介绍,现在田野文物部分安装了摄像头,特别重要的文物还加设了红外感应设备。

目前,十三陵的妃子坟未达到封闭管理的条件,内部的一些石刻、碑刻存在安全隐患。十三陵特区特意采取了两种保护措施:一是对无法移动的石刻、碑刻加装护栏,包括东井石碑、万贵妃坟石碑和供案、王承恩墓碑、下马碑等;二是对能移动的石刻进行搬迁,包括郑贵妃坟供案、碑座和贤妃坟的供案等。

为了今后实现封闭管理时,能将搬迁走的石件回归原位,在搬迁完成后,工作人员又在原址上分别设置水泥或石质标记,并做了GPS定位。

古建修缮

“总门户”大红门11月大修完

在神路景区南侧的大红门修缮现场,北京晨报记者看到,大红门已经被绿色围挡和脚手架围住,施工人员正在作业。十三陵特区明代帝陵研究会会长胡汉生告诉记者,大红门是十三陵的总门户,“进入十三陵必须从这里走。明朝时,大红门两边都有红色的围墙,清末时有些倒塌,砖头被捡走。官员来此谒陵,都要在大红门百步之外下马,因此大红门前两边各有一个下马碑。大红门处还有直径五尺的大锣,官员一到,就要敲击锣鼓。大红门处历史上都是苍松翠柏,清朝时被砍伐。”

胡汉生说,大红门是单檐庑殿顶,是明朝时最高的建筑形制。下面有三个门洞,中间的门最尊贵,只有皇帝皇后的棺椁可以走。“这次修缮的重点是瓦面,去除屋顶上的蔓生植物,工程预计11月完工。”

据王颖介绍,十三陵在清代和民国曾有两次大修。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大修于2012年结束。自2003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来,十三陵启动了14项修缮工程,其中,德陵、康陵、泰陵的抢险修缮以及庆陵、茂陵保护修缮等10项工程已经完工。悼陵修缮、裕陵排水沟及石桥栏板修缮、长陵神功圣德碑楼及大红门修缮、昭陵碑亭及明楼匾额修缮4项工程正在施工中。

500年石碑保持原状不“扶正”

大红门北侧的长陵神功圣德碑楼已经有500多年历史,楼高将近10米,也正在进行修缮。十三陵文物古建修缮负责人介绍说,初步判断,釉面脱落、瓦身断裂、出现明显裂纹的瓦片,需要更换新瓦,这些大概占总瓦数的10%到15%。

除了破损的瓦片,檐顶的斗拱等木料也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腐蚀和变形,施工方要等到木结构都拆除之后确定更换件数。施工方还将对神功圣德碑楼的墙面、屋面、地面进行补砌和修缮,完成修复角梁、去除屋面蔓生植物等工作。

长陵神功圣德碑楼内立有7.91米高的“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该石碑是螭首龟趺的形制,由青白石雕成,碑身正面刻有明仁宗朱高炽为其父朱棣撰写的碑文。

十三陵特区办事处文物科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石碑微微向西倾斜,修缮人员曾考虑是否做一些固定维护。但是经过同文保部门商议,决定还是遵循“最小干预”、“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确保文物建筑的原真性,暂时对碑石进行观察,不进行施工。

游客服务

定陵长陵WiFi全覆盖

十三陵特区办公室主任雷涛称,去年3月起,定陵、长陵、昭陵、神路4个景点推行联票制。联票可为游客省下35元的门票费。今年,十三陵特区还实施了WiFi建设工程,目前,定陵、长陵、神路三大景区已实现免费WiFi全覆盖。目前,明长陵皇家祭祀表演每周六、日及重大节假日都将在景区上演,实景再现了明神宗万历八年奉两宫太皇太后谒祭长陵的盛大场面。

依托明文化,明十三陵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研发了专属旅游纪念品,如十三陵长陵的金丝楠木恩殿宏伟壮观,让游客流连忘返。为此,景区特意推出了金丝楠木手串等旅游纪念品,并复制了一批“永乐通宝”铜钱,让游客可以把明文化带回家。

■史海钩沉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北部的天寿山南麓,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寝的总称。从1409年开始营建长陵,到清初建造思陵,十三陵经历了200余年的建设。十三座皇陵陵寝内埋葬了13位皇帝、23位皇后以及数十位殉葬皇妃。

明十三陵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2003年7月3日,在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明十三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称: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百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

晨报记者张璐/文首席摄影记者蔡代征/摄

延伸阅读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