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关注 > 国内 > 正文

北大后湖区穿“减渗衣” 重现水景校园

发布时间:2014-08-27 11:32:06      来源:凤凰网资讯
摘要:2000年以来,能为北大校园水系提供补水水源的万泉河,基本处于干涸状态,只有在每年“五一”、“十一”节日期间才有中水补充。未名湖仅能靠地下水勉强维持水面,而北大北面的后湖则无水可补,连年干涸。

http://www.lfnrtv.com/uploadfile/2014/0827/20140827113606670.jpg

示意图

原标题:北大后湖区穿“减渗衣” 重现水景校园

新京报讯 北京大学校园水系整治工程阶段性完工,多个湖区铺设减渗层,今后北大湖区等用水将以再生水为主,以解决缺少环境用水致湖底干涸的问题。为此,北大有望建立地下污水处理站,并论证将再生水管线引入校园。

北大后湖连年干涸无水可补

2000年以来,能为北大校园水系提供补水水源的万泉河,基本处于干涸状态,只有在每年“五一”、“十一”节日期间才有中水补充。未名湖仅能靠地下水勉强维持水面,而北大北面的后湖则无水可补,连年干涸。

另外,北京近10余年的干旱,加上北大后湖湖底为渗漏量极大的砂壤土,导致朗润园、镜春园、人文学苑、红湖、荷花池等湖区的后湖连年干涸。后湖驳岸,百年来未全面修葺,大量坍塌破损,水生态失衡,荒草、杂木丛生。

建人工湿地净化再生水

2013年,“北大燕园景观与环境综合整治”总体规划方案开始分步实施,其主要工程内容包括北大部分湖底减渗及驳岸整治;水系连通循环及水质保障;污水处理及回用;雨水利用等四部分。

总体规划方案的设计方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黄炳彬称:“此次工程主要是进行北大的水系连通、循环及水质保障。以再生水为主要水源,用人工湿地对再生水进行进一步深度净化,然后沟通水系,实现各湖区互联互通。利用污水收集、处理及回用,充分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节约清水;建设透水铺装、雨水管线、雨水收集蓄水池,利用雨水资源,构建绿色海绵校园,使水资源循环利用、水系连通流动、水质生态净化有机结合,促进校园水系微循环,恢复历史名校风貌。”

未名湖渗漏不严重未穿“衣”

据黄炳彬介绍,此次北大水系整治工程中,仅对后湖铺设了湖底防渗层,而北大最有名的未名湖则没有铺设,原因在于未名湖的湖底因为土质等原因,渗漏并不严重。

另据了解,在水系整治工程中,为了让水系循环起来,其中安装了两处大流量微扬程推流器,其作用类似于水泵,使整个水系中的水流动起来。

截至目前,湖底减渗及驳岸整治工程圆满竣工,北大后湖湖区将摆脱十多年的干涸,北大朗润园、镜春园、人文学苑、红湖、荷花池重现水景。

“减渗非防渗,避免影响生态”

新京报:为什么要在北大后湖湖底铺设减渗层?这是否会影响北大原有的生态系统?

黄炳彬: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以现有的水资源来看,北大后湖难以改变干涸的现状。没水的话谈不上水生态,现在做了减渗层,水能往下走,能达到一个生态平衡。

但是,又不能铺设防渗层完全不让水下渗,因为要避免出现类似“圆明园防渗”事件影响。我方在设计中采用“生态减渗”专利技术,获得北大师生及校方的高度认可。

新京报:使用再生水是否会影响北大环境?

黄炳彬:我们在湖区种植了大量的水生植物净化水质,并建立循环净化站;人工湿地对再生水进行进一步深度净化;通过沟通水系,实现各湖区互联互通;建设流量每天2.6万立方米推流器、使北大整体水系7天循环一次,可以避免在大水面上形成水华…… 古人说:“流水不腐”,让水循环起来也能对提高水质起到一定作用。

新京报:一般的污水处理站都会有一定的臭味散发,如何避免曝气等污水处理的常规程序产生的气味影响校园?

黄炳彬:将建设的污水处理站有气体收集系统,对臭味进行处理,避免影响周边环境。同时,污水处理站的选址是在北大校园西北角的位置,尽量避免影响校园环境。

新京报:承泽园、蔚秀园湖区仍处于干涸状态,下一步是否会纳入到北大整体的再生水体系中来?

黄炳彬:有可能,但是主要要看再生水够不够用。

亮点1:“减渗衣” 湖面每天最多降两厘米

2000年以来,因“水源地”万泉河基本处于干涸状态,北大校园内后湖湖区处于无水可补的状态,加之湖底为砂壤土、渗漏量极大,常年为干涸状态。

此次工程中,对已经干涸十多年的后湖湖底铺设减渗层。这种减渗层,采用湖底原有的土壤,配以部分矿物质后,混合、压实。

“以前几天就能漏完的湖水,现在每天最多下降两厘米。”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黄炳彬说。

亮点2:雨水管网680米管线运输雨水

此次工程中,在北大建立了一个雨水收集、利用体系,采用地表高程低点单独收集回用的方式,铺设透水砖3000平米,雨水管线680米。

记者注意到,雨水收集管线从北大东门向南和向西两个方向延展,向西到达未名湖,向南接近北大南墙。另外一条雨水管线则在北大西侧,与颐和园路平行。北大西面的承泽园、蔚秀园湖区也都建设了雨水管线。

受水资源条件限制,目前工程仅考虑未名湖周边水系生态环境的恢复,可利用循环再生水,而仍处于干涸状态的承泽园、蔚秀园湖区只能靠雨水收集“补水”。

另外,北大校园内有望建设十余个蓄水池,收集雨水能力可达1200立方米。

亮点3:人工湿地隐身池底过滤水质

黄炳彬表示,北大有望在校内建设一个地下污水处理站,根据景观水系需水量和污水收集量进行平衡计算,污水处理规模为每天2500立方米。

“我们也在考虑将再生水管线引入北大校园内,可以使得清河再生水厂生产的再生水进入北大,这样就可以让北大的景观用水形成双水源。但是,目前再生水使用情况比较紧张,能否稳定供应北大还需要论证。”

除了污水处理站,人工湿地对再生水进行进一步深度净化。

北大西侧的荷花池,有望改造成景观式隐形人工湿地。

“一般净化水质的人工湿地主要用芦苇等植物来起到净化作用,但是如果荷花池也种上大量芦苇,就会改变这里的原有景观,因此我们采取‘隐形’人工湿地,即在荷花池池底建设过滤层,对水质进行有效过滤,这样既维持了原有的荷花景观,也起到了净化水质的作用。”黄炳彬说。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饶沛薛珺

延伸阅读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