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两弹一星”呕心沥血的科学家钱学森,曾面对苍茫大漠和漫天黄沙,凭着对沙漠的熟稔和对前沿科学知识的了解,构思要在祖国的戈壁沙漠上开展“多采光、少用水”的沙草产业革命。
大沙漠与聚宝盆(金台随感·“生态笔谈”③)
肖亦农
图为鄂尔多斯天然次生林封育区。
中共鄂尔多斯市委宣传部提供
为“两弹一星”呕心沥血的科学家钱学森,曾面对苍茫大漠和漫天黄沙,凭着对沙漠的熟稔和对前沿科学知识的了解,构思要在祖国的戈壁沙漠上开展“多采光、少用水”的沙草产业革命。在钱学森的眼里,沙漠是人类有待挖掘的聚宝盆。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华大地改革开放春潮涌动,先进的生态理念迅速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国家开展了各式各样的生态建设,但荒漠化治理似乎始终走不出“局部好转,整体恶化”的怪圈。1998年,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办公室等部门发表报告,坦承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严重的国家之一。
年轻时,我看过一篇调研报告,文中提到,当时内蒙古草原的经济产值每亩不足两角钱,这指的还是草原,而不是沙漠。命运把我留在了鄂尔多斯沙漠,而且一待就是五十年。五十年过后,我在鄂尔多斯沙漠里长成了一株老树。我老了,但沙漠却变得美丽而年轻。眼前的沙漠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茵茵绿草,满树繁花,花香草气充满肺腑。“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的沙尘暴,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鄂尔多斯沙漠由南部的毛乌素沙漠和北部的库布其沙漠组成。十余年前建在鄂尔多斯沙漠上的康巴什新城,是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工程,它切断了毛乌素沙漠和库布其沙漠的连接点,为鄂尔多斯沙漠的分片治理奠定了基础。这座城市建有几十座颇具特色的公园,是名副其实的花园城市。如今,曾经风沙蔽日的毛乌素沙漠,绝大部分都得到有效治理,悄悄披上了绿装。北部的库布其沙漠更是创造着奇迹: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鄂尔多斯人成功治理沙漠面积六千多平方公里,库布其沙漠森林覆盖率、植被覆盖度一路攀升,而且沙漠经济产业蓬勃发展,广大农牧民充分享受到生态改善与绿色经济发展的成果。近些年,世界荒漠化治理者纷纷走进鄂尔多斯沙漠,共同研究“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以期在世界荒漠化治理上取得突破、做出更多成绩。
去年夏天,我来到鄂尔多斯沙漠的达拉特光伏产业基地采访,那是一匹用十九万六千块光伏板组成的“骏马”,昂首挺进在茫茫的库布其沙漠上。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各省区市专题展播节目上,“骏马光伏”作为内蒙古自治区专题报道的背景出镜,频频在荧屏上亮相, 让人们眼界大开,万没想到苍茫大漠里,竟有这般先进的科学技术存在。更让人们惊奇的,“骏马光伏”所有的光伏板,都像葵花一样,向着太阳旋转,最大程度地接受光照,产生电能,就像蓝色的海浪一样涌动,创造着源源不断的绿色财富。以绿色经济为龙头,带动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带动周边上万农牧民脱贫——沙区人民真正从鄂尔多斯沙漠里挖出了“金圪蛋”。
人们在长期治沙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智慧,比如,现在许多有识之士都提出,要划定地下水生态红线,因为人们意识到,沙漠也是一座天然地下水库,栽种沙漠绿植需要科学的计算和规划,还需要时间的检验。鄂尔多斯沙漠在被绿植锁住之后,人们开始提高林分草分,逐渐淘汰耗水大、掠夺性强的固沙树种草种,减少地下耗水,以恢复沙漠湿地。康巴什新城的南部曾是万余公顷碧波荡漾、有鸟类栖居的红海子湿地,十年前干涸。人们没有急于在干涸的湖底种树,而是听取专家建议,耐心等待自然恢复。几年过后,随着康巴什城市整体的美化绿化,红海子湿地渐渐恢复,现在是一望无际的水面和随风起伏的芦苇,不时有鱼儿跃出水面,水鸟“啾啾”的鸣叫声此起彼伏。吸取前人的教训,相信大自然的自我恢复和调节能力,鄂尔多斯人顺天应时,巧妙借力,取得沙漠治理上一个又一个成果。
站在鄂尔多斯沙漠上,你会体会到一种崭新的生态思想的磅礴力量。这片土地上刮起的绿色风暴,让曾经的千年荒漠,正在我们的手上变成聚宝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