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医护到家平台护士正在为患者提供居家打针服务。医护到家供图 近期,全国各地出现了不少网约护士平台,其实质是互联网+护理服务,即...
“医护到家”平台护士正在为患者提供居家打针服务。医护到家供图
近期,全国各地出现了不少网约护士平台,其实质是“互联网+护理服务”,即依托互联网等信息技术,通过“线上申请、线下服务”的方式,由护士上门为群众提供护理服务。今年1月,国家卫健委印发《“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确定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6地试点“互联网+护理服务”,对服务提供主体、服务对象、服务项目、相关责任、风险防控等提出要求,旨在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方案》试行以来,网约护士运行情况如何?居家护理服务还有哪些“短板”?本报记者就此进行调研采访,希望引起社会关注。
——编者
网约护士解难题
高龄或失能老年人、康复期患者和终末期患者等行动不便的人群,是居家护理的“刚需人群”
早上7点半从北京朝阳区安慧北里出发,不到8点就赶到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在网约护士的陪同下,82岁的李于清8点半就坐在了检查室。
“就我这老太太,推个手扶车站路边打车,很多司机都不停。”李于清患有严重的腰椎退行性病变,走路必须撑着手扶车一小步一小步地挪,走一会就要坐下歇一会,连弯腰取病历都疼得直咧嘴。在李奶奶眼里,上医院是真受累,出门打车难,挂号看病难,化验检查难,就连坐个电梯,都是提心吊胆。“我骨质疏松,生怕自己被踩到、跌倒,万一骨折就麻烦大了。”
她有两个儿子,虽都在北京,但经常出差。这次她来医院做核磁共振,正赶上儿子不在,只好找网约护士提供导诊服务。
“有小李陪着好啊,早早到楼下帮我叫好车,检查、取药、缴费,忙前跑后,我省心多了。”李奶奶口中的小李,说的是互联网护理平台“金牌护士”派来的李艳。为了这趟服务,李艳凌晨5点就起床了,从早上8点陪看病到中午11点送李奶奶回家,忙得连一口水也没敢喝。“老人腿脚不便,我真怕她摔着了。”李奶奶走路,李艳一直弓腰用手护着,老人上厕所爱干净,她先把马桶圈擦一遍,再扶着老人蹲下,服务非常到位。
李奶奶是“互联网+居家护理”的受益者。目前,高龄或失能老年人、康复期患者和终末期患者等行动不便的人群,是居家护理的“刚需人群”。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为2.4亿人,占总人口的17.3%。我国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有1.5亿,占老年人总数的65%,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4000万左右。失能、高龄、空巢老人的增多,使上门护理服务的需求激增。
北京丰台区新村街道的王琳去年被查出肺癌晚期,她先后30次叫互联网护理平台“医护到家”的护士进家门。由于癌细胞已发生骨转移,反复的疼痛和发烧使她无法坐立。春天到了,她依然裹着棉衣再盖上棉被才感到稍许暖和。“丈夫要上班养家,我爸从老家来照顾我,年纪大了也搞不懂医院的流程,我又没法长期住院,只好在家治病。”
35岁的王琳身体已非常虚弱,稍一激动就开始咯血。她经常需要在家里采血化验、打针,而这些需求很难在社区医院得到满足。她说:“我的身体太弱了,实在跑不动医院,有了居家护理方便多了。”
家住北京朝阳区高家园社区的顾怀今年83岁,尽管患有高血压,却经常忍不住为小事闹情绪,孙子张林松十分担心奶奶的身体,每隔半个月就叫一次居家护理服务。“请个陌生人到家里,还与医疗相关,刚开始我确实不放心。”张林松说,头几回他都专门留在家里看着护士做护理,想着万一出事也好应对。后来护士上门的次数多了,看老太太每次也挺高兴,他才慢慢放了心。“奶奶喜欢聊天,护士上门还能陪她多聊会儿,顺便讲点健康知识。”
护理安全有保障
为护士提供手机APP定位追踪系统,配置护理工作记录仪,使服务行为全程留痕可追溯,切实保障护士执业安全和人身安全
72岁的朱铭感冒咳嗽半个月,说话时嗓子还有些沙哑。“本来不算啥大病,但我有糖尿病,免疫力差,害怕去医院发生交叉感染加重病情,所以诊断后想在家里做雾化治疗。”在女儿指导下,她点开手机应用,下单了网约护士服务。
“朱奶奶您好!”初次登门,李艳从背包里取出身份证、护士执业证书、护师专业技术资格证递给朱铭看,然后戴上口罩,穿上鞋套,挤了一些医用手消毒液洗手。遵照医生处方,李艳备好一次性吸入面罩,配好在医院开的药,放进雾化机开始做治疗。
朱铭不时咳嗽一阵,李艳就帮她拍拍背,仔细询问病情。“今天痰是什么颜色?哦,是白的,那就好多了。”担心朱奶奶感冒发烧,李艳还帮她检查了体温、血氧、血压等生命体征,并记录在朱铭的健康档案里。
临走前,李艳从物料箱里掏出黄色和黑色塑料袋,把用过的雾化面罩装进黄色袋子里,把面罩包装袋、一次性鞋套等装进黑色袋子。“医疗废物有污染,居家护理产生的垃圾要严格分类处理。这个利器盒用来装针头,黄色医疗垃圾袋装用过的医疗耗材,黑色垃圾袋装用过的包装袋。医疗垃圾会带回护理站,交给专门机构统一处理。”李艳说,“护士干干净净来,干干净净走,不能把垃圾留在患者家里。”
李艳是“金牌护士”平台的一名全职护士,曾在三甲医院干过6年,因为孩子太小需要照顾,她转行做起了居家护理。“居家护理流程越来越规范,患者初次下单,平台会有专门的审核组了解情况,打电话询问患者的病史、家族史、手术史等,然后我会在上门前查看患者的知情同意书、健康档案和护理报告,确认服务内容、医院处方、使用药物、耗材情况等。”李艳每个月都要接受理论和操作考试,包括心肺复苏术、急性呼吸衰竭抢救、胃管滑脱处理等应急技能,还有肌肉注射、伤口换药等常规操作训练,也有居家护理服务礼仪培训。
最近,李艳和她的同事们停止了两项服务。“一是一些抗生素注射不做了,因为这类药容易过敏,有时打皮试没事,后续仍可能发生迟发性过敏,不适合在家里注射。二是居家输液也不做了,输液产生的不良反应较难控制,出于安全考虑,这部分服务已经被平台禁止。”
《方案》提出,试点医疗机构或平台应为护士提供手机APP定位追踪系统,配置护理工作记录仪,使服务行为全程留痕可追溯,配备一键报警装置,购买责任险、医疗意外险和人身意外险等,切实保障护士执业安全和人身安全。
李艳的手机里装着“金牌护士”的护士端APP,出发的时候点击“出门”,到患者家中点击“开始服务”,护理完了再点击“结束服务”,这个过程中,定位装置会实时监测,服务地点不能改变,超过一定范围就会启动一键报警。“我们在服务中还有录音装置作为存证,以此保障患护双方的安全。”
吕萍是“医护到家”平台的兼职护士。她表示,医院同事参与多点执业的积极性很高,她已经兼职做了两年时间。“上门前我都要先看患者医嘱,那些完全不了解的药品,或境外医生开的药品,我不会接单。进门后,要检查药品来源是否正规,并严格按照医嘱的用法用量操作。至于自身安全问题,我还真没细想过。毕竟需要居家护理的大多是行动不便的老人,同时我也有人身意外险和报警装置,至今没有遭遇过危险情况。”
护士柳婷的手机里也装着3个网约护士APP,平时她上两天班休两天,从2017年开始,她就利用休息时间兼职做居家护理。柳婷更愿意服务熟悉的患者,因为更清楚患者病情,自身安全也有保障。
防范风险是重点
在居家护理中,除了平台与患者之间的责权约定,还需要政府部门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监管
“居家护理和医疗机构护理在安全性上有明显差别,例如患者家里无菌条件不到位、急救设施和人员也不齐备。一方面,我们严格按照互联网居家护理服务目录来提供服务,规避高风险护理项目;另一方面,我们也摸索出一套完整的居家护理规范流程,如为患者和护士投保、检查患者自备药品和医嘱证明、护理操作后观察至少20分钟才能离开等。如今,平台服务超过700万人次,没出过一次医疗事故。”医护到家执行总裁王雨飞说。
王雨飞介绍,《方案》出台以后,平台第一时间针对居家护理的质量和安全做出调整:首先,下架了输液等高风险服务;其次,加强了网约护士的规范管理,引进高年资护士,对工作经验的要求提高到5年;第三,上线一键报警、护士人脸识别等技术手段,保障护士和患者安全。另外,平台对护理订单实行三级审核,先由医疗风控部门过目,再由平台全职护士把关,最后由接单护士审核。
金牌护士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丁少磊介绍,平台在制度设计、技术支撑和运营模式上做了改进。在技术上,推出护士一键呼救、安全围栏、延时报警、实时录音等新功能,对患者也有电子护理报告,保障服务过程全程留痕,可查询、可追溯;在运营模式上金牌护士逐步推行项目制,项目负责人由平台的全职护士担当,平台高年资综合评估人员、上门服务人员、项目管理人员组队服务一个患者,使服务更专注、更安全。
“居家护理和医院护理在安全性上有差距,在服务内容上有区别,居家护理往往是紧急期后护理,属于出院后延伸服务,只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服务项目和流程标准来做,安全性是有保障的。”丁少磊说,“金牌护士”已在全国306个城市提供了500多万人次的居家护理服务,没有出现过危及患者的情况。
“万一真的在家里出现紧急情况,平台有应急小组,护士会进行现场判断,根据判断开展心肺复苏等急救,并接通120尽快送医,高年资护士也会第一时间介入。”丁少磊说。
医疗服务很难实现绝对“零风险”。王雨飞建议,落实医疗机构病历信息共享,这有助于上门护士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病史。目前患者的不同病历分散在不同医院,平台了解病情只能靠口头交流,患者存在表述不准确的风险。目前许多平台都在摸索中前进,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和培训机制。
丁少磊建议,希望政府把居家护理行为纳入医疗风险管控中,现行的医疗风险管控主要是针对医院的。在居家护理中,除了平台与患者之间的责权约定,还需要政府部门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监管。
国家卫健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试点地区要总结经验,加强监管,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防范和应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引导“互联网+护理服务”规范开展。希望经过1年左右的试点,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互联网+护理服务”管理制度、服务模式、服务规范以及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