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5月23日,北京市政协城建环保委组织委员调研顺义区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多名委员建议,相关部门要制定湿地保护标准,明确开发与自...
5月23日,北京市政协城建环保委组织委员调研顺义区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多名委员建议,相关部门要制定湿地保护标准,明确开发与自然环境承载力的关系,是其真正发挥经济和环境的双重效应。
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顺义东部杨镇地区,是北京市唯一现存的大型芦苇沼泽湿地,规划面积2.85万亩,实际控制面积8600亩,蓄水量560万立方米。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汉石桥湿地有野生植物292种,有鸟类153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7种,鱼类19种、哺乳动物12种、两栖类10种、昆虫近百种。该地是许多珍稀濒危鸟类迁徙的栖息地和中转站。经过近几年发展,汉石桥湿地办利用景观资源开发了系列旅游项目,同时设立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北京高校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基地等科普场所,但该湿地在发挥经济和生态效益上尚显不足。
市政协委员、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法规体制研究部副主任殷培红在调研后表示,经过这么多年建设和努力,汉石桥湿地在保护和利用上做了一定程度的结合,但如何把生态资源保护好,使其发挥该有的生态效益,需要再进一步考量。
她认为,目前北京市在湿地保护标准上,还不是特别完善,需要出台相关标准,做好规划。她建议,湿地保护首先需要一个规范的考核评价体系,明确开发程度与自然环境承载力的关系。同时,对生态环境整合进行专题性研究,使生态资源真正发挥经济和环境的双重效应。
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草业与环境研究发展中心主任武菊英表示,在湿地开发时,最重要的是从动物、植物到水体,要循环起来保护,减少人为破坏,同时不要忽略了原著居民在生物循环系统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