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伟人刘少奇同志诞辰116周年,多位革命元勋后代齐聚花明楼景区,缅怀先辈。
刘少奇俄籍长孙阿廖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祖父的思想对整个世界都有益。 红网
原标题:刘少奇诞辰116周年:俄籍长孙阿廖沙倾吐景仰之情
红网宁乡11月24日讯(记者杨烊通讯员尹芳)“祖父刘少奇有很多智慧思想,对中国、甚至对整个世界都很有益。”今日,是伟人刘少奇同志诞辰116周年,“中国梦·赶考行”系列活动在宁乡花明楼景区举行,包括刘少奇俄籍长孙阿廖沙在内的多位革命元勋后代齐聚伟人故里,缅怀先辈。
俄籍长孙:祖父的思想对整个世界都有益
“现在大部分的时间都住在中国,希望帮助俄罗斯人多了解中国,做交流的桥梁”。2003年,刘少奇长孙阿廖沙首次从俄罗斯回国探亲,如今,他已立志成为中俄的“友谊大使”,对于祖父的那份浓重情感,早已升华。
阿廖沙,生于俄罗斯、长于俄罗斯,5岁那年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到祖父刘少奇。但这并不影响他对祖父的认识。“我们现在看到中国发展迅速,经济也越来越好,”阿廖沙认为,中国的巨变与“好政府、好人民”,以及包括祖父在内的革命元勋,密不可分。(阿廖沙讲话为意译。)
将军之子:“群众路线”与先辈思想一脉相承
“我们党能够立足,最根本的就是依靠群众,”罗荣桓元帅之子罗东进也参与了此次纪念活动,他谈道,“譬如过去刘少奇领导工人运动,没有人民群众的拥护、没有人民群众的保护,他怎么能生存下去呢?”罗东进认为,现在的“群众路线”与老一辈的思想一脉相承。
聊起此次活动的主题“中国梦?赶考行”,罗东进说道,“为什么要说‘赶考’呢,那时中央就要搬到北平去了,下一步就要建国,建国以后能不能建立好政权、把国家建设好,就成了一场考试。能不能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依旧是非常大的问题,所以我们今天来纪念刘少奇诞辰、来学习老一辈的革命精神是很重要的。”
伟人故里:缤纷活动缅怀少奇风范
“中国梦?赶考行”系列活动邀请了刘少奇女儿刘爱琴、刘少奇孙子阿廖沙、周恩来侄子周秉钧、任弼时女儿任远芳、罗荣桓之子罗东进等革命元勋后代走进刘少奇故里,缅怀先辈。
会上,系列捐献活动举行,公众用献爱心的方式表达对伟人的敬意:河南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及各爱心企业分别向刘少奇同志纪念馆捐赠石榴树苗木、刘少奇大型湘绣像、“刘少奇与王光美”大型瓷盘像、桂花树苗木等物资。
下午,“中国梦·赶考行”走进刘少奇故里学术研讨会举行,革命元勋后代、中央文献研究室、西柏坡精神研究会、河南省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等与会代表先后发言,追忆革命先辈,畅谈红色文化。
新闻百科:
揭秘刘少奇长孙:隐姓埋名数十年
图为一九六零年,刘少奇在苏联亲吻阿廖沙。
据人民网2006年报道:这是一张“似曾相识”的面孔。尽管我知道,坐在面前的是一个俄罗斯人,可他黄色的皮肤,严肃的双眼和嘴角边流露出的神情,还是让我依稀找到了已故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影子。是的,这个名叫“阿廖沙”的俄罗斯男人,身上流淌着刘少奇1/4的血脉,是刘少奇远在异国的长孙。他怎么会在俄罗斯?为什么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存在”?几十年来,他过得如何?不久前,《环球时报》记者有机会在莫斯科阿廖沙的家中对他进行专访,了解到了这位伟人后代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与爷爷的一次见面
与阿廖沙相识,是前年的事情。当听说他竟然是刘少奇的长孙时,我吃惊极了――在俄罗斯工作、生活了十几年,居然从没听说过刘少奇在这个遥远的国度还有一位至亲骨肉。
今年盛夏的一个傍晚,我应邀来到了阿廖沙的家。阿廖沙的家坐落在莫斯科市一个十分清静的街区。这是一栋很普通的住宅楼,他的家也是一套极普通的三居室,人造革地面已经没有了光彩,壁纸有些陈旧,家具也是老式的。我打量着坐在对面的阿廖沙,不敢说这张脸很像他的爷爷刘少奇,却有一种神情能让我浮想联翩。
阿廖沙的父亲刘允斌是刘少奇与早期革命伴侣何宝珍的长子,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刘允斌曾在苏联学习和生活,并娶了莫斯科大学的同班同学玛拉为妻。阿廖沙就是他们的儿子,他还有一个姐姐叫索尼娅。这对姐弟分别有一个很中国化的小名“辽辽”和“苏苏”。
阿廖沙家中并没有太多明显的中国痕迹,但当看到他珍存的一叠叠照片时,我的思绪瞬时就被带到了那个遥远的年代。在这些照片中,有刘少奇在延安与儿女刘允斌、刘爱琴的合影,有刘允斌在莫斯科大学读书时的照片,还有刘少奇率领中共代表团来莫斯科时和刘允斌、刘爱琴的合影。其中有一张照片深深地打动了我,照片上的刘少奇正在俯身亲吻孙子阿廖沙,就像一个普通的慈祥老人,阿廖沙看上去天真可爱。那是1960年,阿廖沙才5岁半,他至今都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景。爷爷不仅亲吻他,还送给他玩具和糖果。那是他第一次见到爷爷,也是爷爷留给他的最后印象。
二十年后才知父亲死讯
阿廖沙与爷爷的缘分是如此短暂,更残酷的是,他与自己的父亲也是聚日不多。
1957年,身在莫斯科的刘允斌毅然决定回国。回国后,他被分配到包头某研究所参加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妻子玛拉曾不远万里来到北京与丈夫团聚,却最终因为难以适应异国生活而回到了苏联。阿廖沙的父母就这样分开了。回到苏联的玛拉独自带着两个孩子生活,并且由于中苏关系恶化而慢慢与刘允斌失去了联系。1967年11月,42岁的刘允斌不堪忍受“四人帮”的迫害,在一个冬天的夜里在包头铁轨旁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当阿廖沙和母亲得知这一不幸的消息时,竟然已事隔20年。1987年,姑姑刘爱琴费了很大功夫,从来中国探亲访友的莫斯科同学那里打听到了阿廖沙一家的下落,失散多年的亲人终于联系上了。“我对父亲没有很深的记忆,那时我还太小,对父亲的了解是在我成年之后。直到现在我也不相信父亲会自杀……”阿廖沙这样对我说,“但我们一直思念着父亲,姐姐对父亲的记忆要比我多,她还写过一首感情非常真挚的诗――《怀念父亲》。”
与爷爷和父亲的命运不同,阿廖沙的人生平静如水,没有丝毫波澜。他从父亲那里继承了一个聪明、爱钻研科学的头脑。他考上了莫斯科航空学院,并以优异的成绩被分配到苏联国家航天指挥中心工作,成为一名军人。那个年代,中苏关系正处于恶化时期。为了少惹麻烦,阿廖沙从上中学直到进入工作单位,都没在亲属栏中填写过刘少奇、刘允斌的名字。没人知道他特殊的身世,阿廖沙一家得以过上平静的生活――没有受到过特殊照顾也没有被政治所牵连。在国家航天指挥中心这个高度保密的单位里,阿廖沙从事着前苏联国防的尖端科技研究,由于工作出色还多次获得国家奖章。退役前,他是指挥中心的高级工程师。
身份惊呆我驻俄使馆
“我现在在俄罗斯已经没有几个亲人了,他们都在中国。”多年前,一直与阿廖沙相依为命的外公外婆、母亲相继去世,姐姐则嫁给一位美籍俄罗斯人,到美国定居去了。找到失散数十年的中国亲人后,一下子勾起了阿廖沙对中国的向往。他给奶奶王光美写了一封情深意切的信,诉说自己对父亲工作、生活过的地方的向往,和对亲人们的思念。其实,王光美也一直牵挂着远在异国的“辽辽”和“苏苏”。于是,在王光美的帮助下,1998年刘少奇诞辰100周年时,中方向阿廖沙发出了请他参与“刘少奇诞辰100周年筹委会”的邀请函。可这封邀请函却被俄有关部门扣留了。原因是阿廖沙在国家机密单位做了20多年职业军人,按照规定是不能出国的,必须要等到退役3年后才可以。阿廖沙知道后非常焦急,甚至以“侵犯公民通信自由”为由向俄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当一切努力都失败以后,他选择了提前退役。2003年4月,他终于和妻子第一次踏上了回乡之路。有意思的是,当几年前他第一次到中国驻俄大使馆办理签证,说自己是刘少奇的孙子时,那个接待人员竟然也是惊讶万分。因为直到那时,绝大多数人仍然不知道他的存在。工作人员把他的护照拿进去,过了很久才出来,告诉他,他们核实过了,确实如此。
把爷爷头像印在手表上
多年来魂牵梦绕的心愿即将实现。阿廖沙是如此激动。
获准出国后,阿廖沙与妻子迫不及待地飞到了北京。他们先在王光美奶奶家和刘爱琴姑姑家住了一周,接着便直抵湖南刘少奇的老家“认祖归宗”,后来还去了南京雨花台为何宝珍奶奶献花圈。“一切都令我震撼和感到亲切。我看着眼前的一切,时时在想,这就是我的祖国,我的亲人,我的家乡。他们令我自豪和感动。我的感触难以用语言表达。”
谈起对中俄两个祖国的感情时,阿廖沙告诉我,“我曾给王光美奶奶写信,说我的根在中国,我永远是刘氏家族的一员。我有两个故乡:中国和俄罗斯。我要尽力做一些有利于两国的事情。我会经常回中国,那里有我的亲人。从2003年第一次回国探亲,我已经回去过好多次了。每一次我都为看到的变化感到惊奇和自豪。今年我已经回中国两次了,马上又要去广州,见我的同父异母弟弟;年底可能还要去北京……”
如今,阿廖沙和妻子也有一双儿女。女儿已经大学毕业,不久前嫁给了乌克兰一个有名的演员。儿子成了父亲的校友,也考入了莫斯科航空学院,还有1年就毕业。阿廖沙拿来儿子的照片给我看,照片上的年轻人一身白色西服,英俊而潇洒。
采访结束1周后,我乘飞机回北京,恰在机场遇到阿廖沙夫妇,他们正要飞往广州。阿廖沙就像见到一位老朋友,热情地帮我找推车,提行李。我们一起过安检时,话题依然是他的爷爷和父亲。分手时,阿廖沙伸出胳膊给我看他的手表,在那个精致的手表上印有刘少奇的头像。我很惊讶地问,不是买的吧?“当然不是,是刘少奇故居博物馆送给我的。我要永远戴着它。”▲(郑建新)
上一篇:安徽阜阳政府办公地成洗脚城
下一篇:冷空气影响北方地区 局地降温或达16℃(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