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至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
1952年,申纪兰(右一)与全国其他劳动模范在天安门观礼台上。
原标题:已经85岁高龄的申纪兰,是唯一连任12届的全国人大代表。她亲历了中国民主制度的变迁,被称为“中国人大制度建设的活化石、常青树”——
申纪兰:我当人大代表60年
检察印象
■检察机关要认真履行职责,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开展工作,自觉接受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监督。
■检察机关围绕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领域和热点问题,依法查处贪污腐败犯罪分子,办了不少大案,大快人心。
■山西省平顺县检察机关依法查处了不少危害农民利益的民生案件,受到当地群众的真心拥护。
代表声音
◎“建议检察人员多下基层,多调查,开门办案,不要冤枉好人,也不要放过坏人,这就是伸张正义。”
◎“中国人这么多,土地是命根子。没有地种庄稼,大家吃甚?”
◎“作为一个人大代表要为农村老百姓说话,实实在在地了解农民的愿望和需求,尽力把农村普通百姓的声音带到人大会议上,做好中国农村百姓的代言人。”
◎“我文化低,说不清楚。但这么多年,内心拥护的事,我就投票,不拥护的事,就不投票。”
1929年12月,申纪兰出生在位于太行山一带的山西省平顺县。她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却有着跟一般农民全然不同的经历。她是唯一连任12届的全国人大代表,还担任过当地金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副主任、平顺县委副书记、山西省妇联主任、长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全国妇联第二至第四届执委。1952年,她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1979年、1989年,两次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3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2007年,获首届全国道德模范敬业奉献模范称号……
“我的级别是农民”
申纪兰先后多次受到毛泽东的亲切接见,在周恩来家中做过客,与邓小平一起照过相,被江泽民称作“凤毛麟角”。胡锦涛、李鹏、朱基等国家领导人还亲自到西沟村看望过她。在申纪兰的家里,有两面墙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照片,有的照片因为年代久远而发黄,有的则是近些年才陆续添加上的彩色照片,但上面几乎全是老人与各级领导人的合影。这满墙的照片就是一部新中国的历史,因为人们熟悉的国家领导人几乎都在其间。它们是申纪兰最宝贵最温暖的财富。但是,每当人们提起这些荣誉时,老人总是淡然一笑:“我就是太行山上的一个普通农民。”
这些年,在与申纪兰的交往中,笔者深切地感受到,她身上始终保持着农民本色:节俭、朴实、平易近人。曾有人如此评价她:“不变的齐耳短发,不变的深蓝布套装,不变的朴实低调,不变的为民情怀。”
1973年,申纪兰被任命为山西省妇联主任,但她坚持不要级别、不要工资、不转户口、不要专车,还在西沟村参加劳动,后来更是毅然辞去这个正厅级职务,无官一身轻地回到了西沟。不管申纪兰拿过什么荣誉,只要回到西沟村,换上补丁摞补丁的旧衣服,锄头一扛,她就回归到农民当中。在西沟村的乡亲们心里,申纪兰就是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大姐、大娘、奶奶。她经常与大家一起唠嗑,一起参加村里的红白事,一起讨论地里土豆、玉米等庄稼的长势。
申纪兰说:“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代表,只有生活在农民中间,才能了解他们的疾苦和需求,更好地为他们代言。”申纪兰向笔者介绍道:“西沟村这几年的变化是一年一个样,乡亲们陆续办了多家企业,大伙的生活是越来越好。”谈到西沟村的变化,老人的脸上展露出舒心的笑容。
人大代表要为百姓鼓与呼
据申纪兰回忆,至少已有40多次去北京参加全国人大召开的全体会议。
1954年,申纪兰以农民代表的身份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那一年她才25岁。在这次会议上,她感到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选毛泽东为国家主席。
1956年6月,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申纪兰此前提出的“同工同酬”的建议,被吸纳到这份法律性文件中。后来,该建议被写进新中国第一部劳动法。
1960年3月,在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讨论关于为提前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而奋斗的决议时,申纪兰发言:“把农业搞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部分。没粮就乱,没粮就慌,没粮就没了主张。”这是基层代表的声音,更是当时几亿农民的期望。
作为来自农村的人大代表,申纪兰时刻关注着中国农业、农村的发展变化。翻阅最近几年申纪兰提交的议案可以发现,这位人大代表关注最多的还是土地问题。她说:“现在大家都在搞新农村建设,但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是发展,是富民,不只是改善居住条件,不能光占耕地建新房,那样太浪费,得在老村子基础上改建,也可以叫旧村改造吧。”
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当时已经75岁的申纪兰,领衔提交了保护耕地的议案。她说:“中国人这么多,土地是命根子。没有地种庄稼,大家吃甚?”此后,她又针对耕地保护多次在全国人代会上提建议。就在前年,她还建议:“管理好土地也是经济建设,一定要保护好耕地。”
60年来,申纪兰已记不清提出过多少建议议案,更无法统计为群众利益呼吁了多少次。为了提出好的议案建议,她每年都要抽出大量时间走访群众,调查收集第一手材料,提出了许多接地气的议案建议,比如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保护耕地和合理使用土地,重视粮食生产,减轻农民负担,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等。
很多人将申纪兰视为农民的贴心人,遇到问题就给她写信反映,其中有山西省内的,也有河南等外省的。申纪兰除了把问题反映给有关部门外,还把来信整理成建议提交到全国人大。半个多世纪以来,申纪兰一直在切切实实地为农民说话办事,将自己的足迹深深扎根在中国的乡间,将农民群众的呼声传递到全国人代会上。
人大代表制度的见证人
作为唯一连任12届的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是中国民主法制建设进程的见证人、亲历者。曾有国际友人将她比喻为中国资格最老的“国会议员”。
每当谈起自己连续当选一至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总是感慨不已:“这是党和人民对我的信赖,我这个代表决不辜负人民的重托,我要坚决听党话,跟党走。”老人始终认为,作为人民代表,就要为人民办些事,你要不想办也很简单,那你就不要当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代表人民的愿望,这也是我做60年人民代表的体会。”
谈起这些年去北京参加人大会议的感受,申纪兰认为,每次到北京参加全国人代会都能感受到国家的发展变化,每一次的心情都不一样。“1954年参加第一届全国人代会时,是先骑毛驴到平顺县城,然后坐大卡车辗转到太原,再走好几天才能到达北京。现在交通便捷多了,高速路多了,人们出行便利了。从我家出发当天就可以到北京。如今,国家富强了,人们生活水平也提高了,离小康社会到来已经不远了。”
有一次,某记者采访申纪兰:“在您参加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哪届人大会议给您留下的印象最深?”申纪兰深情地回忆道:“是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我当时就想去北京,去天安门,去见见毛主席,其他都不想。后来到了北京,我才知道那次是为了选国家主席,我当时就想,是毛主席带领人民解放了全中国,我一定得把毛主席选上。”
老人记忆中最深刻的人代会还有一次,那是1975年召开的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周总理带病作最后一次政府工作报告。“我当时听说周总理生着病,看他那么瘦,还站在台上作报告,很多代表都流下了眼泪,感动得不断鼓掌,总理也感动得坐下又站起来。我记得当时总理只报告了一大部分就没能继续下去,大家只能含着眼泪去讨论了。”
申纪兰感慨,现在的全国人大会议“变化太大了”,如果一定要列举一些具体细节,她想了想说:“以前是举手表决,现在是按键,电子计票,先进多了。还有,现在的代表都有文化,水平都很高。”
从1978年第五届全国人大开始,全国人大会议召开的时间固定下来,5年一届,人大代表要承担的职责,也不再是画个圆圈那么简单,代表们要拿出议案或建议。这对于当时已经快50岁的申纪兰来说,并不容易。这个从没念过书,不识字的劳模,由此开始认字写字,听新闻、看报纸,领会党的新文件、新精神。她坚持每天看《新闻联播》,她还花了40天时间,一字一句地抄写完党的十七大报告。曾经,她为了报告发言急得团团转,如今不用稿纸都能连续讲上几小时党课。这些变化都让她身边的人感慨:“老人虽说没念过书,理论水平高着呢。”
去年春天,申纪兰到北京参加全国两会,有记者问她:“最近有什么高兴的事吗?”申纪兰脱口而出:“我参加人民代表大会以来,国家一次比一次好,变化一次比一次大。”
虽然时代在变,申纪兰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百姓情怀从未改变。她说:“我文化不高不办坏事,素质不高不办违纪的事。60年,我没领过大队一分钱补助。当干部不能有私心,有私心,就不是好干部,就不能当干部。”
2010年,有媒体称申纪兰“参加了那么多届全国两会,从未投过反对票”。当时引来一片热议。申纪兰回应说:“当人民代表,就要代表人民的利益,不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我文化低,说不清楚。但这么多年,内心拥护的事,我就投票,不拥护的事,就不投票。”
相关热词搜索: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