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关注 > 时政 > 正文

陈彦娴:当年起舞 一跳就是一世年华

发布时间:2017-12-06 09:02:42      
摘要:当年起舞,一跳就是一世年华。  当地时间12月5日,正在内罗毕举行的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会议间隙,热情好客的非洲朋友,载歌载舞。应邀...
当年起舞,一跳就是一世年华。

当地时间12月5日,正在内罗毕举行的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会议间隙,热情好客的非洲朋友,载歌载舞。应邀参加大会的塞罕坝林场务林人代表、74岁的陈彦娴老人也加入了歌舞的行列中去。随着欢快奔放的音乐,陈延娴踏着节奏激情起舞,赢得各国嘉宾的阵阵喝彩。“55年前,我和伙伴们到塞罕坝,爬冰卧雪、艰苦创业,那时候激情燃烧。今天,我代表塞罕坝务林人来到内罗毕,参加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同样激情澎湃。”陈彦娴对记者说。

  陈彦娴与当地热情的青年共舞。记者商棠摄

在塞罕坝这片土地上不知道有多少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被人们所熟知——六女上坝。陈彦娴就是其中一位主人公。她19岁来到林场,亲历了塞罕坝的“成长”。
为何去塞罕坝
林场需要人手毅然下乡锻炼

  当年志愿投身林场工作的中学生,其中就有陈彦娴。

“要是能像北大荒的女拖拉机手梁军一样,开拖拉机驰骋在原野上那有多好啊!”陈彦娴这样憧憬着。1964年,陈彦娴19岁,正在承德市读高中。当时,全国都在学习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典型邢燕子和侯隽。陈彦娴和同宿舍的甄瑞林、王晚霞、史德荣、李如意、王桂珍几个好姐妹也萌发了响应党的号召下乡锻炼的念头。

陈彦娴记起邻居刘文仕在塞罕坝工作,是塞罕坝机械林场场长,他说过,林场刚成立不久,机械化造林需要人手。于是几个姐妹商量后,就给刘文仕场长写了一封信,决定放弃高考,到塞罕坝植树造林。

坎坷上坝
土地荒人烟少坐车上冻得打哆嗦

承德市距离坝上200多公里,但当时交通条件落后,“六女”在路上颠簸了两天多才到。

8月21日早晨,“六女”从承德出发,每人只带了一个行李,坐的是一辆大解放车。“刚上车时我们特兴奋,可是,越走越荒凉,越走人烟越稀少,还赶上了大雨,最后无路可走,当晚只好寄宿在老乡家。”陈彦娴说,第二天早上继续赶路,直到下午3点才到达围场县城。由于天黑前上不了坝,只好又住了一宿。

那时的围场县城只有一条街,街道两边是低矮的土房,街上到处是牲畜的粪便,气味难闻。这样的环境,是第一次走出家门的“六女”绝对没有想到的。

8月23日下午,“六女”终于抵达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我们那会儿来坝上就穿一个小褂,也不知道坝上气候是啥样,以为就跟在承德一样呢,结果我们在车上坐着冻得浑身打哆嗦。”陈彦娴说。

磨砺坝上
工作不像想象的那么神气

“原本在我们的设想中,上坝后就可以开上拖拉机或其他机器,神气地进行机械化造林工作了。”陈彦娴没有想到,她们的第一个工作是在苗圃倒大粪。六个女孩不仅要忍受难闻的气味,还必须跟上大家的节奏,流水作业,转着圈儿地倒,不停走动。一天下来,六个人都累得腰酸腿痛。

一些老工人笑着说,这几个女孩刚从学校过来,这些重活根本就干不了。六个女孩不服气,大家商量后决定:别人怎么干,我们就怎么干,不信干不好!此后,不管条件如何恶劣,她们几个始终没有抱怨过什么,坚持努力地克服困难,做到干啥也不比别人差。

棚里选苗,手脚都冻麻了
由于塞罕坝的无霜期仅有60多天,上坝不久,坝上便进入了冬季。“农历八月十五左右,外面已经下起了雪,在阴冷的棚里选苗,一坐就是一天,手脚都冻麻了。”冬天上山,没过膝盖的大雪,凛冽的白毛风,姑娘们的脸、耳朵都冻出了疮,裤子结了层冰,走起路来“嘎巴嘎巴”地响。

大雪上山采伐脸起泡肩长茧
上山采伐,那会儿叫清理火烧迹地,对“六女”的体力是个严峻的考验。

山上风特别大,大雪过膝,气温更低,穿棉靰鞡套毡袜,再打上裹腿,戴棉帽子,围上围巾,全副武装也难抵风寒,互相只能看着对方脸上冻起了泡。

那会儿采伐一天吃两顿饭,早上八点开始干活,一人扛一根麻绳子用来拖树。

“到了山上以后大家的干劲还是挺足的,山上的雪可大了,男同志都得跪在雪地里面伐树,我们女同志就拖树头子到山下。”陈彦娴说,那会儿年轻,争强好胜的,你拖得多,我要比你拖得还多,大家都互相比着,都是这种干劲。

在雪地里面必须用大力气拖动木头,下坡的时候,弄不好就容易把脚崴了,每个人的肩膀都磨出了泡,长出了一层茧子。“大家干活儿渴了就在山上抓把雪吃,晚上坐在煤油灯下,吃碗莜面苦累配咸菜疙瘩。”陈彦娴说,大家都咬牙坚持着,既然是自己的选择,就无怨无悔,不能让人看扁了。

 

  创业者曾经住过的房屋

初现自豪
我们已经是塞罕坝人了
上坝后第一个春节放假后,她们第一次回家。回家前,大家都穿上在塞罕坝要穿的“毡疙瘩”和厚厚的棉袄,戴上厚厚的皮帽子,一路奔波回到承德。“下车的时候,人们还以为是‘外星人’来了,但我们却觉得非常自豪,因为我们已经是塞罕坝人了!”

回首过往
选择塞罕坝我无怨无悔

陈彦娴。

1976年,陈彦娴的母亲不仅给她找好了接收单位,还亲自来塞罕坝做她的思想工作,希望她能调回承德,过相对安定和舒适的生活。
经过再三思考,陈彦娴还是放弃了调回承德的机会,留在了塞罕坝。她舍不得那片正在茁壮成长的树林。“六女”是第一代塞罕坝人的真实写照。塞罕坝人用忠诚和执着凝结出了“忠于使命、艰苦创业、科学求实、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春华秋实,沧海桑田’,我们终于用青春、汗水和生命换来了这百万亩林海。我们为之自豪!现在如果有人问我:‘要是让你重新选择一次,你会如何选择?’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他:‘塞罕坝!因为这里是我成就绿色梦想的地方,这里有我的青春,我的生命,我的一切!选择塞罕坝,我无怨无悔!’。”陈彦娴坚定地说。她的这段肺腑之言,一直激励着每一代塞罕坝。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