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关注 > 时政 > 正文

2016年度河北省文明家庭速写:好家风是这样炼成的

发布时间:2017-04-12 17:46:22      
摘要:风,起于青萍之末。  好家风,起于百姓屋檐下。  善行河北·善美家风活动以来,丰富多彩的家风建设活动,塑造了河北人平凡而伟大的精神...
风,起于青萍之末。
 
  好家风,起于百姓屋檐下。
 
  “善行河北·善美家风”活动以来,丰富多彩的家风建设活动,塑造了河北人平凡而伟大的“精神长相”,营造出成千上万个善美小气候,温润了社会大气候,尊老爱幼、父慈子孝、兄弟和睦、夫妇和谐在燕赵大地蔚成时尚,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棵成长中的参天大树根深叶茂。
 
“领头雁”引领好家风
 
  习习好家风,呼唤领头雁。
 
  党员干部,冲锋在前,为党旗增辉,为家风引航,把共产党人赶考追梦的美丽诗行写在蓝天。
 
  “只有全村人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我这个村官才算称职。”蠡县武家营村党总支书记李忠义如是说。
 
  30年如一日,李忠义舍小家、为大家。村里建设文化商贸中心,需要拆迁13户住宅,当时12户都拆迁了,就剩下赵某1户,十分难啃。李忠义把自己家10间大房子,换来赵某3间房,顺利建成了村文化商贸中心。妻子赵凤坤深明大义,坚决支持丈夫。
 
  定州市西王习村党支部书记村刘喜申,身残志坚,开办银粉厂帮助残疾人就业。村民们多次请她回村当书记,年近六旬的刘喜申一咬牙,毅然放弃自己经营多年、效益可观的企业,发誓一定要经营好全村这个“大家”。
 
  当时,村里又乱又穷,刘喜申把自己辛苦攒的20万元拿出来,又多方筹措资金,硬化了村内6条道路,平整了5条田间道路,修建了5间村民活动中心,修复了村小学11间房屋,盖起了村文化广场,调整了种植结构,使全村人均年收入达到5000多元。
 
  “领头雁”既要引领致富,也要扶危济困。
 
  故城县堤口村党支部书记苏金荣,被村里人誉为“及时雨”,村里人婚丧嫁娶,苏金荣免费出车。2012年,苏章军儿子遭遇车祸不幸身亡,苏金荣捐款1万元;2013年,本村一户村民家着火,他捐款5000元……苏金荣为村民忙里忙外,妻子承担了全部家务,尤其对婆婆的孝敬无微不至。
 
  全家成年人都是党员,家风怎么建?
 
  成立家庭党小组!
 
  承德市兴隆小区有一个家庭,家庭成员都是党员,被誉为党员之家、学习之家、文化之家、文明之家、民族之家。2002年他们成立了家庭党小组,民主选举女户主刘爱莲为组长,当时有5名党员,现发展为8名党员。十多年来党小组活动55次。
 
  巨鹿县的左宝珍家庭是一个革命的家庭,爷爷左祥考在抗战时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县区干部,父亲左秀坤带领群众抗战救国,英年早逝,左宝珍7岁时参加抗日儿童团。现在,全家62口人修建了“爱华翰苑碑林”,成为“邢台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晚辈中不少人在大学期间就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顶梁柱”顶起好家风
 
  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
 
  燕赵古风,慷慨任侠,其间隐含着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好家风,就是要把难念的经,诵成一首慷慨的歌!
 
  自古英雄出少年。
 
  曲周县五塔村少年杨会芳,母亲先天性痴呆,生活不能自理;父亲在她6岁时突发脑梗塞,半身不遂。当别的孩子依偎在父母怀里撒娇时,她却要照顾瘫痪的父亲和痴呆的母亲,小小年纪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十几年中,杨会芳捡废品、剥玉米、做农活。为了上学,一到星期天、节假日就去打零工。在考取邯郸学院后,她一方面利用课余时间照料双亲,一方面刻苦学习,表现优异,荣获省级三好学生称号,并先后荣获邯郸市“最美少年”“河北省优秀共青团员”“第五届河北省道德模范”等称号,她的家庭也被评为曲周县“和谐家庭”。
 
  燕赵儿女多奇志,危难之时显身手。
 
  张家口万全区菜山沟村农民张昌花,从小家境贫寒,母亲体弱多病,她发誓“怎么也要活出个人样儿来”!但27岁那年,她母亲得了卵巢癌,无钱医治,父亲卖房卖地。为了救治母亲,张昌花像男人一样承包种地20多亩,放养50多只羊,每天与羊群、粪便打交道。为了筹足母亲的手术费,她不分昼夜的干活,可祸不单行,2006年底,一场车祸从天而降,父亲成了植物人,最后撒手人寰,留下了30多万元的外债。
 
  为还清外债,张昌花死命干活,还当了来钱快的搬运工。后来,学开出租车,但还是攒不够手术费用。于是,她冲破了当时只有男子当驾校教练的传统观念,考取了《机动车驾驶培训教练员证》,成为驾校应聘教练。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立家风,“超世之才”未必需要,但“坚韧之志”必不可少。
 
  易县许家村赵玉梅,婚后丈夫病故,留给她的,是年迈的公爹、未成年的两个子女和治病欠下的巨额债务。村里不少人劝她改嫁。她说:“老人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我与爱人夫妻一场,他走了,我得替他照顾好老人。”赵玉梅对提亲者只提了一个条件:接受我,就得接受我公爹!赵玉梅“苛刻”的改嫁条件,打动了同村的赵全水,两人终于走到一起。
 
  永清县三堡村张庆兰,先天残疾,身高只有1.36米,丈夫和小叔子都先天耳聋,不能干重活。面对公公遭遇车祸下肢瘫痪,婆婆病重卧床不起,丈夫和小叔子因病先后去世,妯娌接受不了现实扔下八岁的女儿离家出走的残酷现实,她没有退缩,每天给公婆端屎端尿,把侄女当作自己的亲闺女照顾,用自己柔弱的身躯撑起了一个残缺的家……
 
“接力棒”接续好家风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好家风是明月一样的“通灵宝鉴”,需要一代一代往下传,它能照见人间的温暖,照亮人性的光辉。
 
  好家风是江水一样的“生命之源”,需要一代一代呵护,它能延续人类的文明,长流民族的血脉。
 
  迁安市绿色家园的韩文宝家,解放战争时期,爷爷奶奶护理伤员、支援前线;大伯韩瑞参加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和西藏解放;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父母亲早出晚归、勤俭持家。
 
  韩文宝上高中时就把做一名好医生作为目标,参加工作后始终“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多次为贫困患者垫付医药费,带头为贫困患者捐款。
 
  2006年一个冬夜,韩文宝为抢救一名心脏病患者,未能与同在医院治疗的老父亲做最后告别,留下无尽遗憾。
 
  2011年2月,韩文宝被查出早期肝癌,经历了两次手术,术后不到一个月就重返岗位。
 
  时代在变,“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从老一辈,到下一代,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好家风,不是一个人努力的结果,而是全家几代人齐心协力的结晶。
 
  辛集市小李家庄村村民马小秀,今年82岁,生活在一个19口人的五代同堂大家庭。她上有92岁的婆婆,膝下子孙满堂。婆婆是丈夫的后妈,没有亲生子女。作为儿媳,马小秀在丈夫去世的十几年时间里,悉心照顾婆婆。孩子们看在眼里,烙在心上,对祖辈老人非常敬重、孝顺。全家人有说有笑,享受着五代同堂的天伦之乐。
 
  家,就是锅碗瓢盆交响曲。好家风,就是全家人一起演奏和谐之音。
 
  秦皇岛市抚宁区水务局职员赵振奎,父亲因煤气中毒成了“半植物人”,母亲病倒。生活的重担从此落在姐姐和自己身上,赵振奎毅然放弃了求学,在家照顾父母,让姐姐去上学。10年后,姐姐学成归来,赵振奎才参了军,退役时,为了照顾父母,放弃外地优越岗位回到家乡,主动接手锅炉工的工作,为的是能在白天多一点时间照顾父亲。赵振奎把所有家务都“扔给”了妻子,与父母同住。妻子陈秋伟是乡村学校的一名体育老师,在学校带队体育训练,每天都披星戴月,早出晚归。
 
  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
 
  好家风,需要言传身教,从娃娃抓起。
 
  沧州市运河区南湖办事处职工刘文英,1990年结婚,婚前大姑姐就脑瘫,公公患病,婚后不到四年婆婆去世。大姑姐智力相当于4岁的孩童,常常拉裤子、尿裤子,刘文英毫不嫌弃,整天换洗被褥、帮助大姑姐晒太阳,逗大姑姐开心,还要照顾公公。
 
  刘文英的两个孩子见状,耳濡目染,争着孝顺爷爷和姑姑,有好吃的总忘不了爷爷和姑姑,幼小的心灵里,装满了爱。
 
“比翼鸟”比出好家风
 
  夫妻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好家风,是好夫妻比翼比出来的。
 
  夫唱妇随,妇唱夫随,举案齐眉,心心相印,是好家风的共同特征,也是好家风的必备条件。
 
  河北轨道运输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教师刘岩,无偿献血近百次,累计献血30000多毫升,相当于5个人全身的血液量,获得卫生部颁发的金质奖。爱人杨永娟同样热心公益事业,仅在2016年就组织助学、助老、助孤等公益活动26次。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夫妻志同道合,才能炼就美好家风。
 
  张家口西湾子镇教师张志兵和妻子王中华,是相濡以沫的杏坛伉俪。
 
  张志兵担任校长,对教育教学大刀阔斧改革创新,迎来了西湾子小学发展的强劲势头。妻子王中华也不示弱,在希望小学担任高年级英语教学工作。
 
  由于夫妻恩爱,互相扶持,两人的“军功章”不分上下,丈夫荣获全国优秀班主任、河北省十大杰出青年,妻子荣获市“教科研先进工作者”“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夫妻恩爱,老人才会幸福。儿媳妇孝敬公婆的故事,在河北大地俯拾皆是;女婿孝敬岳父岳母的故事,也屡见不鲜。
 
  黄骅市李子扎村刘建奎和妻子相亲相爱,结婚20多年来,坚持每天为岳母洗脚。当了岳母的邻里街坊们,都羡慕至极。
 
  在父亲刘建奎的影响下,9岁的儿子唐旭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帮助父亲给奶奶准备中午要吃的药。每次刘建奎准备给岳母打水洗脚时,女儿、儿子都争抢着帮忙,拿拖鞋、取擦脚布、洗袜子……
 
“播种机”播扬好家风
 
  唐虞贵民食,只是勤播种。
 
  好家风,是群众的精神食粮。传承好家风,需要勤于耕耘,播种观念。
 
  长城内外,处处都流传着荡气回肠的家风故事。
 
  多媒阵地,时时都播扬着可圈可点的家风模范。
 
  这是一个快乐的才艺家庭,更是一个和睦的文明家庭。唐山市丰南区黄各庄镇的张元龙擅长各种乐器,妻子刘亦敏爱好作词作曲,女儿张佳音能歌善舞。他们合作编写和演出的家风故事和歌曲被广泛传唱。他们多次受央视家庭节目邀请,用自己的才艺,歌颂并诠释着河北好家风。
 
  弘扬好家风,需要载体,需要阵地。很多志愿者,自己出钱出力,乐在其中。
 
  深州市榆科村的张占礼,先后投入资金20多万元,把自家庭院建设成为一个多功能文化大院,免费接待村民开展活动,定期组织文艺演出,还免费为所有人员提供午餐,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文艺俱乐部”。
 
  张占礼以发生在农村的日常琐事为题材,创作排练了京剧评剧《一家人》《要彩礼》,小品《碰瓷》《邻里之间》《孝道无悔》等四十多个文艺节目,巡回到外地演出,深受百姓欢迎。
 
  邯郸市慈孝文化促进会会长刘琳和丈夫,是邯郸企业界公认的模范夫妻,妇唱夫随。刘琳成立了慈孝文化促进会,带领会员们去慰问贫困地区的孤寡老人;在一些乡村办慈孝讲堂,弘善扬德。
 
  历史上,载于纸绢的家规、家训、家风等文字,见证了一个民族精神的成长史。今天,新家规、新家训、新家风,又如何顺应时代、引领时代呢?
 
  秦皇岛东环里社区的荆国舫家,是21世纪的“书香门第”。
 
  荆国舫夫妻都是教师,有爱读书的好习惯。退休后仍定阅十几种报刊,天天坚持写日记、写文章、看书、读报、看新闻。在荆国舫夫妇带领下,全家人经常开会交流读书体会。
 
  荆国舫担任海港区草根宣讲团团长,为基层党员、居民义务宣讲500多次。老伴张丽艳退休后读书更加勤奋,写的读书笔记有几十本。
 
  为了传播好家风,荆国舫全家把家教、家风编成情景剧演出,编成诗歌朗诵,编成故事宣讲,还多次走进电视台、广播电台现场直播。
 
“同心结”同契好家风
 
  同心结缕带,连理织成衣。
 
  中国梦,是十三亿中国人的同心结。
 
  中国梦的河北版,是河北七千多万民众的同心结。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就是家里的小气候,小气候温润国家民族大气候。
 
  献县大许村的田国林和妻子闫治秀,只是普通农民,没有读过几年书,但是对党、对国家有着深厚感情。
 
  1996年,田国林只有19岁的大儿子田同江放弃高考机会,毅然入伍参军。2002年18岁的三儿子田同河,以哥哥为榜样,步入军营。
 
  两个儿子常年在部队,不能回家。田国林、闫治秀夫妇从来没有拖过儿子们一次后腿。他们鼓励儿子要舍小家为大家。2009年闫志秀做开颅手术,老两口都没有把儿子叫回来。
 
  田同江、田同河兄弟不负老人所望。如今,田同江成为营长,田同河成为部队优秀卫生员。
 
  好家风,像一座无形的桥梁,一头连着家庭,一头连着祖国。支撑这座桥梁的,是无私奉献精神。
 
  昌黎县凉水河初级中学的王春洁,一直担任毕业班英语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从教22年来,把一腔热情奉献给了学生。14年中,她精心教养患有重度脑瘫的儿子刘嘉航。为了不耽误教学,同时又让残疾的儿子有所进步,她把儿子绑在自己的身上骑着摩托上班。
 
  建设“健康中国”,需要乡村医生的奉献。
 
  广平县南堡村的刘贵芳和丈夫孙志宇,都是普通的乡村医生,30多年来,他们夫妻二人不仅对患者认真细致、随叫随到,还自行筹建公益性养老院,义务照顾本村几十位孤寡老人和留守老人,为贫困患者、贫困家庭减免各种医疗费用累计15万余元。
 
  2013年,刘贵芳受到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接见后,回到家里就开始谋划建设养老场所。
 
  2014年建成总建筑面积2100平米、拥有床位150张的医养结合一体的养老院。
 
  2015年,李克强总理给刘贵芳回信,高度赞扬了刘贵芳一家人的义举。  
 
  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为社会奉献,成为河北好家风的一大亮点。
 
  周卫民,白沟一位普通农民,一家三口人靠箱包加工、务农营生,却把自家的农家小院变成了“天颐幸福院”。
 
  周卫民早年生计艰难,爱人又患病,无钱医治,正是全村乡邻的帮助,让他们渡过了一次次难关。如今,借助白沟箱包市场,靠着自己的勤劳肯干,经济条件有所好转,他决定报恩。
 
  48岁的周卫民从2010年3月份至今陆续收养了32名孤寡、残疾老人和儿童。30多人的生活、医疗费用全部是他自己掏钱,每人一年大约需要5000多元。
 
  家风好比“炼丹炉”,炼就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心丹”。
 
  如今,燕赵大地,善美家风建设如火如荼。
 
  众人拾柴火焰高。古称慷慨悲歌的热土,正在向着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美好未来,欢歌猛进,御风而行……
延伸阅读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