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霾记③|河北大气治污:之前是“搞卫生”,以后要啃硬骨头
发布时间:2018-01-04 15:12:00
摘要:2017年11月的清晨,河北邯郸市民老刘拉开了自家的窗帘,一缕冬阳打了进来。终于能看见蓝天了。
2017年11月的清晨,河北邯郸市民老刘拉开了自家的窗帘,一缕冬阳打了进来。“终于能看见蓝天了。”老刘的这句感叹也是在河北走访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数据印证着人们的感官认识:
2017年12月28日,河北省环保厅厅长高建民表示,当年1月1日到12月27日,河北全省PM2.5平均浓度为64微克每立方米,比2013年同期下降41%,超出“大气十条”要求河北省2017年比2013年下降25%的目标16个百分点。
长期以来,因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河北总是被推到舆论的聚光灯下。时至今日,老刘还清楚地记得2013年邯郸的冬天,浓密的雾霾带来的强烈压抑感,“感觉洒一把水,地上能积一滩水泥。”
如今,河北终于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只是这场考试还在继续。
河北省环保厅宣教中心主任潘井泉表示,“‘大气十条’五年指标河北都已经完成了,不论是PM2.5的指标还是减排的指标,都已经提前完成任务了,现在的问题是朝着治理的效果更好、更深入去努力。”
对此,河北省环保厅大气处相关负责人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现在打扫卫生的工作都做完了,之后要啃硬骨头。”
对于“大气十条”第一阶段收官之后河北环境治理路在何方的问题,多位当地官方人士和专家学者,均把目光对准了偏重工业的产业结构、偏化石燃料的能源结构和偏公路运输的交通运输结构的调整上。
PM2.5从现有成果再往下降难度更大
河北省环保厅相关负责人谈起了十九大期间的一次记者会上,环保系统5位党代表接受媒体集体采访的情景。
“两个环保厅长,一个福建省一个河北省的,果不其然,集体采访基本所有话题都抛向了我们河北,后来记者们自己都笑了。”这位负责人感叹,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后十位的城市中,河北长期有5到8座城市上榜,河北多年负重治霾既引发众多关注,但也被聚焦在身上的目光所鞭策。
在2017年10月23日晚上的那次集体采访中,河北省环保厅厅长高建民也被问及河北能否如期完成“大气十条”的目标。
高建民用数字说话:2016年的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35.2%,2017年1月1日到10月16日期间,比2013年同期下降38.8%,PM10下降35.9%,二氧化硫下降60%,一氧化碳下降29.4%。“空气质量正在持续改善、稳中向好,”高建民自信地表示,“完成‘大气十条’的目标没问题。”
河北省环保厅相关人士表示,河北省今年的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一直在填补2017年1月、2月的窟窿,“一直在算这笔账。”
受不利气象条件影响,2017年1、2月份河北省空气质量出现大幅反弹,PM2.5平均浓度同比上升40%多。
河北省2017年的全年目标任务是PM2.5浓度较2016年下降6%,而直到2017年12月3日,河北全年PM2.5累计平均浓度才出现拐点——同比开始下降。
2017年3月31日,河北省委、省政府发布了《关于强力推进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的意见》及18个专项实施方案,方案涉及冬季清洁取暖的5个,涉及工业污染防治的5个,此外还有强化交通运输领域污染防治、扬尘综合治理等专案以及4个机制保障专案。
对于这个被河北环保系统人士誉为“治霾十八般兵器”的方案,河北省环保厅大气处负责人表示,这一套方案主要是着力于顶层设计和治本,例如其中的产业结构优化专项实施方案提出了2017年压减炼钢产能1562万吨、炼铁产能1624万吨的任务;城市工业企业退城搬迁改造方案中,提出了2017年至2020年全省完成67家企业退城搬迁改造的目标。
“可以说,之前好改的都改了,打扫清洁卫生的工作做完了,之后要啃硬骨头,从长远角度去解决问题,这些方案的目标基本规划到了2020年。”河北省环保厅大气处相关负责人表示,PM2.5从超过100的高指标降到70、80并不太困难,但要从现有成果再往下降,则难度显然更大。
“从100降到60 ,60降50,后者难度大的多,不采取超常措施在三五年实现那是很难的,而前者三五年就能实现。”河北省环保厅一位副处级干部说。
“说情的少了,故意违法的少了”
“你不重视环保就没办法生存了。”河北永洋特钢集团总经理杜晓方的话显露出不少企业的所思所虑。
河北省自今年9月份开始,陆续开展5轮大气环境执法专项行动和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督查行动,截至2017年12月底,已进行了4轮。
在“大气十条”五年收官之际的凛冬,相较于前述的所谓“治霾十八般兵器”,河北省的大小企业和各级环保系统工作人员,更多地从接踵而来的环保行动中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压力。
河北省环保厅环境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执法检查中,发现企业污染防治设施缺失、污染防治设施不正常运行、粉尘防护措施不到位等问题普遍存在。
“为什么干了这么多年,环保部能发现的问题,我们地方环保部门有的就发现不了?”前述负责人表示,同样的执法检查内容与范围,省厅单独执法,则发现问题的比例在36%到60%之间,而市县环保部门发现问题的比例仅为11.7%到14%。
对此,河北省环保厅环境综合执法局将之归因于市县普遍标准偏低、地方干扰加之人员互相熟悉、基层执法水平有待提高等。
总结经验后,河北省开展的这5轮大气环境执法行动采取了省、市、县混合编组并且交叉执法的形式,每一轮调集1200到1400人的力量,由省执法局工作人员带队。
“接到执法检查的任务时,周末刚加完班,正好周日晚上给上学的女儿做饭,接到电话马上就是在外面跑20来天。”保定市环保系统一位干部对澎湃新闻说,对于河北的环保系统工作人员来说,早已没有节假日和周末休息的概念,坐着白色环境执法车赴企业检查是工作的常态,“后面还有纪委盯着,做不好可能就背个处分。”
多位河北环保系统人士表示,此次专项行动还有一大特点是体检式执法,即一天只检查一家企业。
“我们不是为了处罚而做,而是争取能一次尽可能多地指出问题,促进企业整改。”河北省环保厅环境综合执法局一位干部说,在河北武安一家大型钢铁企业检查时,检查组从早上九点一直检查到晚上九点,“40多个排气口,即使是抽查,但查一个也需一两个小时。”
而在执法的严肃性上环保执法人员也有所坚持。在河北永洋特钢集团检查时,执法检查组发现企业高炉渣沟未完全遮蔽的问题,在做执法笔录时,曾有地方环保局人士为企业求情称“这个问题拿东西一盖其实就解决了,干脆就别写了吧”,但却马上得到了“不行”的回复。
多位地方环保局人士也坦言,一些问题早已司空见惯,“不认为那是问题,但这种执法力度对我们触动很大”。
“现在党委政府层面对环保的认识已经没问题了,但企业的环保意识还是不足,有没有环保设施的问题还是一个重点。”河北省环保厅环境综合执法局负责人说,仅前三轮大气环境执法行动共行政处罚立案1977起,但“以往说情的少了,故意违法的少了” 。
执法和限产都是倒逼企业提升环保水平
在“大气十条”第一阶段收官后,更多的人将目光聚焦在了“之后怎么办”的问题上。
多位河北省环保系统人士及专家均将前路指向了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上,也就是所谓的“啃硬骨头”。
河北省在2013年9月便曾与环保部签署责任书,决定实施“6643工程”,即到2017年完成6000万吨钢铁产能削减任务,6100万吨水泥、4000万吨标煤、3600万重量箱玻璃产能削减任务。
而据河北省发改委和工信厅公布的数据,2013年至2017年9月,河北省累计压减炼钢产能6993万吨、炼铁产能6442万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煤炭消费量削减4169万吨;2013年至2017年10月,全省累计压减水泥产能6718.5万吨、平板玻璃产能6406万重量箱,“6643”工程已提前超额完成。
但“世界钢铁看中国,中国钢铁看河北”的顺口溜仍旧凸显出现实存在的问题。
河北省在2017年11月提出,2018-2020年计划再压减退出钢铁产能2000万吨左右、煤炭产能2600万吨左右,力争到2020年钢铁产能控制在2亿吨左右、煤炭产能控制在7000万吨左右。
对此,河北省环保厅相关负责人感触深切。
“一方面是行业本身产生的污染,另一方面是这些行业带来的物料的大进大出,目前京津冀这个区域,铁路货运所占比例是全国最低的,只有百分之十,目前全国的平均水平是百分之十七,最高的能达到百分之三十。下一步河北要提高铁路运输的比例。”河北省环保厅环境综合执法局负责人说。
上述负责人以河北武安为例算了一笔账,一吨钢铁产能对应的物料倒运量就是六到七吨,河北武安数千万吨的钢铁产能,带来的物料运输量便以数亿计,此外道路扬尘和物料遗撒都有污染,不少大车为节约成本也不上尾气处理设施,即使上了也不及时添加药剂,“每年上千万的货车车次集中在那里,空气能好吗?”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柴发合说,虽然河北治理大气环境问题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毕竟离PM2.5浓度35微克每立方米的国标还有相当一段路要走,下一步应将重点放在谋划长远的调整三大结构的问题上,以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大气环境质量也可以持续改善。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博士刘涛分析,当年建设时相关部门就没有考虑到环境容量的问题,河北的很多重污染企业本身就是不应该存在的。执法也罢,差别化限产也好,都是倒逼企业提升环保水平,从而倒逼企业考虑是不是还要留在京津冀区域。
多位河北环保系统人士也认同刘涛的观点,“我们执法,实际上做的是扬汤止沸的工作,但这并不是最根本的。”
中德可再生能源合作中心执行主任陶光远则表示,“我认为深水区已经过了,过去是大家都不治理,现在已经到浅水区,这是一个很大的不同。但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短时间靠这个把霾治了。”
陶光远表示,目前当务之急是采取符合中国客观实际的民用能源改造工程。
对于市民老刘来说,不过任何和过程怎样,他就希望“能年年看到蓝天,看到更多蓝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