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的绿色奇迹,这里面倾注了围场人民和塞罕坝几代职工的心血和追求。
以“忠于使命、艰苦奋斗、科学求实、绿色发展”为核心的塞罕坝精神早已根植围场大地,是全县、全场几代人追梦不止、艰苦奋斗、持续奋战的动力源泉。
围场人民数十年如一日,通过投工投劳、捐粮捐菜、抢险救灾等方式,累计为塞罕坝建设投入劳动总工日6000万个以上。
一棵松,又名“功勋树”。位于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红松洼自然保护区境内。可以说,没有“一棵松”就没有现在壮观的塞罕坝林海。
在围场人心中,最早让落叶松在塞罕坝大面积扎根的“老书记”王尚海,就是一棵挺拔的青松,王尚海的精神已深深植根于这片美丽高岭。
马蹄坑会战。塞罕坝百万亩林海的起源。三天会战,造林516亩落叶松,造林成活率达到了90%。
六女上坝。住马架子、地窨子,一待就是40多年。
夫妻望火楼。刘军、齐淑艳夫妇,在海拔1940米的大光顶子山上望海楼内,一守就是11年。全场有9座望火楼,其中8对是和刘军、齐淑艳一样的夫妻瞭望员,被誉为“森林的眼睛”。
“80后”夫妇。于士涛、付立华这对“80后”夫妇是几代塞罕坝务林人的缩影。转眼间,付立华到塞罕坝已经6年,于士涛扎根这里也有12年了,林场成了他们真正的家。
塞罕坝每一棵树、每一个人、每一片土地都有故事。领略塞罕坝的美,更要读懂塞罕坝故事,弘扬塞罕坝精神,继续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壮阔征程中续写塞罕坝的绿色传奇和绿色奇迹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