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女子!小学没毕业,却用10亿次的敲击,创作出让人灵魂发颤的艺术!

发布时间:2017-06-04 15:40:06      
摘要:在第27届全国书博会河北展馆的展位上,一位手持铜錾子的女子在一块黑色花岗岩上轻轻敲击着。简直太像了,不可思议! 她创作的毛主席、周...

在第27届全国书博会河北展馆的展位上,

一位手持铜錾子的女子

在一块黑色花岗岩上轻轻敲击着。

“简直太像了,不可思议!”

     

她创作的毛主席、周总理、邓小平的雕像

放在最显著的位置,

路过的观众几乎都会被这几幅作品吸引过来,

屏气凝神地欣赏很久……

 

随着她用铜錾子一点一点戳着大理石板,

人物维妙维肖的面部表情逐一显现出来时,

在场的观众都不由得发出赞叹声!

▲27届全国书博会河北展区

 

如果只看外表,

四十多岁的她和其他女人没什么区别,

因为瘦弱和过度的操劳,

她甚至比同龄人显得更憔悴和苍老一些……

 

然而当她坐在黑色的石板前,

拿起铜錾子,随着自己的节奏,

在石板上一个点一个点地

敲打下自己内心揣摩过无数遍的形象时,

她浑身上下立刻变得生动起来,

仿佛闪耀着艺术的光芒。

 

曾有一位从香港来的老太太,

在看到她创作的周恩来总理石影像时,

眼泪在瞬间夺眶而出……

老人激动地抱住她说:

这就是一直都活在我心里的周总理啊!

▲方士英作品《周恩来》

 

这位小学还没毕业的农村妇女,

用一下下数以千万次计的细密敲打,

还原了活在每个人心中的周总理。

她创作的石影雕艺术作品,

有一种摄人心魄、令灵魂发颤的美……

 

如今,她早已不是20多年前

从山东嫁到吴桥、懵懵懂懂的农村女孩,

已然成为了自己一直都在努力成为的,

——石影雕艺术传承人方士英!

 

NO.1

用1000万次敲击

震撼视觉

方士英和她的作品经常出现在全国各地的展会上。如果不是亲眼看到她在半成品上创作,几乎没人敢相信,眼前这些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石影雕作品,竟然是由无数的密密麻麻、大小不一、疏密不一的小点点创作的……

北洋君忍不住问方士英,这样面积的作品需要敲击多少个点?她摇着头说:我可没数过。

随后她又说:像习总书记夫妇这幅作品,用了整整三个月才完成。每一秒,她能敲击4次,1分钟是240次,而她几乎每天要创作十多个小时。

这道计算题不难算: 三个月的时间,意味着一幅石影雕作品的诞生,最少需要一千多万次敲击。20多年坚持下来,方士英将近敲击了10亿次!

一把两斤多重铜錾子、一块黑色花岗岩,方士英的艺术品竟然就只需要这两件道具。能创作出这样震撼视觉的作品,就全凭她一次次轻重不一的敲击……

一个小学没毕业的农村妇女,20多年来,硬是靠着这一声声清脆的敲击,生生为自己的人生拼出了一条艺术之路!

 

NO.2

小学没毕业

最喜欢画画

1971年端午节,方士英出生在山东德州一个农村家庭,姐妹四人还有一个弟弟。方士英并不擅长学习文化课,十岁才上学的她上到四年级时,就已经觉得吃力。老师讲的课听不进去,也听不懂,就自己在本子上涂涂画画,把精力都用在画画上。

小学没毕业,方士英就回家跟父亲种地了。有一天她在收音机里听到一家美术学校招收学员,她的心突然起了一阵波澜。直到现在30年过去了,她依然没忘记收音机里的那个地址:河北省泊头市北郊大鲁道美术学校。

方士英按照地址把自己的五张小画寄出去,二十多天后收到了通知书,当她开心地告诉父母这个消息,却得到了冷漠地回应。方士英说:家里人口多,那时候吃饭都成问题,每天下地干活才是最实际的,哪有条件送我去学画画。

方士英是家里最大的孩子,她暗暗下决心,不管以后做什么事都要做出个名堂来,哪怕是种地也要比别人种得好。

22岁那年,她跟着朋友到天津打工,开始了异乡漂泊的生活,却也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画画的爱好,希望能有一天,自己可以凭画画挣钱。

 

NO.3

对石影雕“一见钟情”

经朋友介绍,方士英认识了丈夫,从山东嫁到了沧州吴桥。

方士英第一次见到石影雕作品,她便再也挪不动脚步,整个人陷入了这黑白灰的画面里:比照片更立体、更有质感。她仔细看才发现,整幅画面竟然是由无数个大小不一、疏密不同的小点点组成的。

方士英大吃一惊,那得需要多大的功夫才能完成一幅画呀?后来她了解到,这种石影雕艺术在明代时就有了。或许就是冥冥之中注定,从小就喜欢绘画的方士英心里默默决定:她要学石影雕。

第一次拿起沉甸甸的铁錾子练习,方士英有点儿心急,她练了整整一天,第二天手指又疼又肿。这时她才知道,这门技艺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成的……

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方士英舍不得买做影雕的花岗岩板材,就只好去买下脚料。再后来,她发现别人装修扔掉的黑瓷砖也能练习,但是雕刻瓷砖噪音太大,还会蹦瓷,一不小心瓷砖碴儿就会蹦到眼睛里,但因为不需要花钱买,她感觉还挺好。

 

NO.4

最擅长做人物

离家闯津京

▲方士英作品《齐白石》

方士英对做人物像有着极大的兴趣,但做人物也是最难的。人物的表情、肌肉,甚至是骨骼都要凭着感觉和眼力来控制,特别是眼睛和肌肉黑白色调的过渡。

她说,人物的面部表情和立体感是靠黑白灰来体现,黑白灰是靠手腕上的力度来掌握,力度的大小要用心和眼睛来控制,必须心手合一,恰到好处。每次做人物眼睛时必须全神贯注甚至是高度紧张,每个细节都必须是一气呵成。稍有一丁点儿不慎,就严重影响了人物的面目表情,一旦出错便无法修补。

方士英对雕刻人物像很有天分,仅学了半年多,她就做出了七八幅不错的作品。心里有了底气的她便想去天津的古文化街碰碰运气。

▲方士英作品《星云大师》

也正是在天津古文化街上, 一位男青年用150元的价钱买走了她的作品。那是她凭借自己的手艺挣到的第一笔钱。

后来,经过朋友的介绍,方士英又去了北京。1999年9月底,她来到了北京著名的友谊商店(外国友人最爱光临),经理给了她一个位置,不收租金,但是作品销售所得要跟商店平分。

 

NO.5

看过周总理雕像的人

都流泪了

在友谊商店,方士英创作的第一幅作品就是1973年由意大利记者拍摄的周总理最经典的照片,这是她一直想做又不敢贸然开始的。在友谊商店安定下来了,终于可以用心去做了。完成之后,方士英特别满意,把这件作品摆在了最醒目的地方。

作品中的周总理在深深的背景中,面容消瘦,紧锁着眉头、额头上绷起了青筋、面颊爬上了老人斑,双目深邃而坚毅地注视着前方。每个看到这幅作品的人都会凝视良久,这就是活在每个中国人心中,为国家、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周总理!

来友谊商店的客人,以外国人居多。在这里,方士英为很多国家的朋友制作了肖像。但给她印象最深的,要数大家对于周总理的深厚感情了。方士英说,曾有一位五十来岁的男人购买了这幅作品,为他装盒子的时候,方士英无意中看到客人眼圈红了,当他拿起作品转身走的时候,几乎哭着走的。

▲1974年12月,周总理会见池田大作时的照片

还有一位日本的客人,专程来找她。他递给方士英一张照片,是1974年12月5日,周总理在重病之中会见日本创价协会会长池田大作时拍摄的。这是一次历史性的会见,周总理是在健康状况十分严峻、抱病支撑的情况下,坚持进行了会见。也正是这次会见,使中日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日本客人表达了对周总理的崇敬,希望能订制一幅石影雕作品作为纪念。方士英通过查资料,在了解了当时历史之后,更加觉得自己应该做好这幅作品。而当这位日本客人第一眼看到成品时,方士英说,他足足惊呆了几秒钟,然后紧紧握住她的手,几次表达了感谢。

▲1999年,方士英为日本客人订制的作品《周总理会见池田大作》

因为制作周总理的人像,方士英有缘结识了很多喜爱周总理的人,她说:我一辈都愿意为周总理做肖像。

 

NO.6

成为非遗传承人

立志坚守石影雕技艺

▲方士英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冀派内画创始人王习三创作的人物肖像

在友谊商店一待就是好几年,她收获颇多。方士英练就了做肖像的速度和艺术水准,还有就是信心。很多人看了她的作品,都说她是中央美院毕业的,做得漂亮、逼真、绝对是大师级的。

这时,30多岁的她还没有顾上要孩子,因为日夜创作,方士英的身体和精神上也越来越累。2005年底,她下决心离开北京回到家乡,不仅是一个休整,最重要的是,她决定远离喧嚣,走上一条真正的艺术创作之路。

这时,已经有人开始用机器,甚至还可以用电脑激光合成石影雕作品,坚持用纯手工做石影雕的人已经寥寥无几了。可机器雕刻的作品完全失去了手工作品的神韵和灵气。

方士英说她最认同冯骥才说的这句话:手工的作品具有唯一性,流水线作业不能让我们的文化更有气质,文化从来不是流水线能够打做出来的。

▲因为认同,方士英还特意为冯骥才创作了肖像

方士英深知路很难走,但还是决定独自坚持下去,她希望自己可以很自豪地说:我要把石影雕技艺做成艺术,我要从一个手艺人变成一个艺术家!

她的坚持也收获了更大的认同。2011年,方士英受邀去加拿大渥太华参加郁金香艺术节。出发前她就在想,既然去加拿大参展,就应该创作一幅加拿大人熟悉的作品。思来想去,她决定为时任加拿大总理哈珀做一幅肖像作品。

▲加拿大前总理哈珀(左三)与自己影雕画像的合影

出发前,方士英已经创作完成了哈珀的面部,其余没有完成的部分,她决定在展览上现场制作。果然,她的创作吸引了众多观众。方士英说,当时她脑海中突然有了一个不切实际的想法,如果能把作品送给哈珀本人该多好。没想到这个愿望真的实现了,不仅作为国礼送给了哈珀,回国不久,她还收到了有哈珀亲笔签名的感谢信。

方士英说,没想到她的石影雕艺术还可以为中加友好、中加艺术交流做一点贡献,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2011年,方士英受河北出版传媒集团的邀请参加了北戴河非遗艺术节活动,方士英说,那是她人生中最大的一个转机——她的作品大受欢迎,一下子卖出去好几幅,挣的钱总算可以把以前欠的钱还一些,这让她看到了希望,以后可以静下心来做作品,多做精品。

 

NO.7

有一个梦想

举办属于自己的展览

2013年,方士英正式成为非遗传承人,领导来看望她,电视媒体来采访她,甚至也有了出国展示的机会。北洋君问她,您的作品价值不菲,是不是也因此实现了财务上的自由。令人意外的是,方士英的回答竟是否定的。

▲方士英在国外参展,教外国友人制作石影雕

她说,我的坚持并不容易,一是石影雕创作非常耗时,一年创作不出几幅作品;一是价格太高,一般老百姓会竖起大拇指赞赏我,却很难购买;更重要的是,大部分人对石影雕艺术不了解,为什么要费时耗力来做这样一件事!

方士英给北洋君算了一笔账:她的石影雕工作室在老家吴桥,年租金三四万;每年丈夫开着车带着她和作品到全国四处参展,一年下来也有几万的费用。

北洋君看到方士英的丈夫在书博会的展区上忙里忙外,一会儿当讲解员为观众介绍作品,一会儿又把作品整理下……而方士英,则专心致志地在嘈杂的展区一下一下地敲击作品。

▲方士英作品,美国著名脱口秀主持人奥普拉

说起丈夫,方士英说这些年亏欠家庭太多。当年在北京友谊商店时,因为生意相对还不错,丈夫也帮她打下手,夫妻俩一起做石影雕。可现在,一家人总要吃饭,丈夫已经改行做了别的,方士英开始很难接受丈夫放弃石影雕,后来终于明白了,丈夫挣钱养家,让她专心搞艺术创作,这就是对她最大的支持了。

懂她的人说,从作品中能看到她为艺术付出的心血和代价,不懂她的人说,这门手艺费时费力又不能养家,不值。

但不管别人怎么看,方士英有自己的坚持。在政府的支持下,她成了工艺美术大师,还把石影雕申请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时她也是项目的传承人,她有了去国外学习的机会。这些事情,都是她从没有想到的。

她说,这些年我最正确的决定就是,不管经济上有多难,我都没有低价格把几十幅石影雕作品出售了。方士英说,每天晚上睡觉之前,她会把灯全部打开,慢慢欣赏自己的每幅作品。时间长了,她感觉这些作品也有灵性。

能在有生之年开办个人作品展,这是我最大的愿望。方士英憧憬着说。

 

NO.8

积劳成疾

路再难也要坚持下去

▲刚开好脸的半成品 《凯特王妃》局部

这么多年来,方士英有个习惯,尤其是给人像开脸,一旦开始创作根本停不下来。做完了额头就想知道鼻子是什么样,做完了鼻子又想知道嘴巴又是什么样,总是有一种好奇的心推着她往前走,状态最好的时候,她感觉雕刻的人物也在期待着她能早点揭开自己的面纱。

方士英说,这种感觉真好。每天天一亮她就开始做,一直到太阳下山了才停下,工具放下了才感觉到浑身的酸痛感。2015年下半年,方士英开始感觉做作品时有点吃力,颈椎、腰椎病和肩周炎都找上门来,特别是眼睛也有了老花的征兆,她没想到,自己46岁不到,就已经有了严重的职业病。

即便如此,方士英说,不管多难她有义务把石影雕这门技艺传承下去。李克强总理讲的工匠精神让她感到特别欣慰,她觉得每句话都像是为自己说的。

对于方士英来说,现在最让她不安的不是经济收入,而是没有人能跟她踏踏实实地学这门艺术,尽管她也曾教过几个孩子,有的不能吃苦耐劳,有的已经入了门,可是因为短期内不能转化为效益,就转行放弃了,真正跟她学习并从事这门艺术的人,还没有……

方士英,这位小学没毕业的农村妇女,

用她韧劲和坚持,

用一次次清晰又准确的敲打,

完成了一幅幅看似不可能完成,

却又真真实实直抵我们灵魂深处的艺术作品

 

有篇文章说:向上走的通道很窄,

可摔下来的通道却是敞开的。

这真是一句毒鸡汤!

可方士英的故事分明告诉我们

只要肯坚持,她手中那把2斤重的铜錾子

也能成为人生路上披荆斩棘的宝刀!

 

在她的故事里,

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让人

肃然起敬的工匠精神

更是大写加粗的励志!

 

加油!为我们自己,也为方士英!

 

领导说了!

你点一个

北洋君的工资就涨10块!

求点求鼓励!

 

—THE END—

延伸阅读
评论排行